2011年2月20日星期日
2009年5月15日星期五
2009年5月14日星期四
Flexibin 设计
It’s probably the most elegant and functional waste bin in the world.
The idea by making into a flexible frame, it enables you to use any kind and size of bags for wastes.
Just that simple, enjoy!
The idea by making into a flexible frame, it enables you to use any kind and size of bags for wastes.
Just that simple, enjoy!
2009年5月13日星期三
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质朴简洁、豪放规整,清代家具工艺精湛、雍容典雅。
明式家具以黄花梨木为主,极少使用其他木材。而黄花梨木家具,又以桌椅、橱柜较多,没有镶嵌和雕镂,只有极少雕刻。明末清初由于黄花梨木匮乏而改用紫檀木加工制作。紫檀木家具大件甚少,木材宽一般不过八寸,木材材质好,雕刻的较少,不做镶嵌。据行家介绍,紫檀木木种就有十几种,根据不同的材质,其价格差别较大,最昂贵的为金星紫檀。
清中期以后逐渐使用鸡翅木、酸枝木、铁力木、花梨木等,而新家具大多是用酸枝木和红木作材料。酸枝木家具,大件较多,雕刻花样多,嵌玉和牙、石、木、螺、景泰蓝等。花梨木家具也多雕刻、多镶嵌,并且近代产品多。明及清前期的家具式样纷呈,常有变化。明朝在造型上设计出了圈椅、四出头官帽椅、圆角柜、大画案等。清朝在延续了明家具风格的基础上,又设计出了特有的家具,如红木福寿如意太师椅、炫琴案、紫檀圆凳、钉绣墩等家具。
另外,也可以从选材、线脚、雕刻、镶嵌等装饰手法上来判断。明大量采用硬木制成家具,更是充分利用了它的美丽花纹。在不少家具珍品中可以看到最好的材料通常用在家具最显著的部位,例如:面心板、门心板、抽屉脸及靠背板等部位,都是用美材来取得装饰效果。
古典家具采用生漆、烫蜡。以含蜡95%的蜜蜂蜡为宜,然后擦蜡打光,使家具表面光亮洁净,边角光滑。雕刻工艺精良,有创意,并且用石有抽象风格,线条优雅,干燥充分,不怕裂。近代仿制明清家具多用油漆代替,接口有锯痕,批量生产,新石料、线条繁复,易裂易变形,用钉和胶粘合。明清时期的古家具非常沉重,而新家具则较轻,只要搬动一下就大约知晓。
明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黄金时期.明式家具多采用硬木,以黄花梨,紫檀木最为常见.结构采用小结构拼接,使用榫卯,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与多样性,既要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又富贵典雅,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明式家具极少漆,也没有过多的装饰,突出木色纹理,体现材质美,形成清新雅致,明快简约的风格.
明式家具以黄花梨木为主,极少使用其他木材。而黄花梨木家具,又以桌椅、橱柜较多,没有镶嵌和雕镂,只有极少雕刻。明末清初由于黄花梨木匮乏而改用紫檀木加工制作。紫檀木家具大件甚少,木材宽一般不过八寸,木材材质好,雕刻的较少,不做镶嵌。据行家介绍,紫檀木木种就有十几种,根据不同的材质,其价格差别较大,最昂贵的为金星紫檀。
清中期以后逐渐使用鸡翅木、酸枝木、铁力木、花梨木等,而新家具大多是用酸枝木和红木作材料。酸枝木家具,大件较多,雕刻花样多,嵌玉和牙、石、木、螺、景泰蓝等。花梨木家具也多雕刻、多镶嵌,并且近代产品多。明及清前期的家具式样纷呈,常有变化。明朝在造型上设计出了圈椅、四出头官帽椅、圆角柜、大画案等。清朝在延续了明家具风格的基础上,又设计出了特有的家具,如红木福寿如意太师椅、炫琴案、紫檀圆凳、钉绣墩等家具。
另外,也可以从选材、线脚、雕刻、镶嵌等装饰手法上来判断。明大量采用硬木制成家具,更是充分利用了它的美丽花纹。在不少家具珍品中可以看到最好的材料通常用在家具最显著的部位,例如:面心板、门心板、抽屉脸及靠背板等部位,都是用美材来取得装饰效果。
古典家具采用生漆、烫蜡。以含蜡95%的蜜蜂蜡为宜,然后擦蜡打光,使家具表面光亮洁净,边角光滑。雕刻工艺精良,有创意,并且用石有抽象风格,线条优雅,干燥充分,不怕裂。近代仿制明清家具多用油漆代替,接口有锯痕,批量生产,新石料、线条繁复,易裂易变形,用钉和胶粘合。明清时期的古家具非常沉重,而新家具则较轻,只要搬动一下就大约知晓。
明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黄金时期.明式家具多采用硬木,以黄花梨,紫檀木最为常见.结构采用小结构拼接,使用榫卯,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与多样性,既要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又富贵典雅,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明式家具极少漆,也没有过多的装饰,突出木色纹理,体现材质美,形成清新雅致,明快简约的风格.
产品开发流程和项目管理流程
产品开发流程和项目管理流程时常被大家关注,合理的过程是团队协作的基础。在大家把产品的功能和特性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开发和项目的管理至关重要,而产品的设计却往往被忽视,开发团队会为了那些晦涩难懂、令人费解的功能而夸夸其谈,复杂的产品特性通常会迫使产品团队放弃优雅简洁的设计,用户体验永远是可能是项目过程中最不重要的环节。如果你和你的团队希望重视产品的设计,就应该首先从团队架构和项目流程上来进行改造,我们的目标是设计优先、用户至上。当然技术团队和产品开发还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你需要将设计和开发的流程无缝的整合起来。
下面的团队架构和流程应该适用于各种产品、软件和网站的设计(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或者不同的看法,可以直接留言或者邮件给我)
产品设计团队的六种逻辑角色
你也许不需要六个人来组成团队,但每个人的职能必须清晰。《Getting Real》中关于 “团队组织” 的建议值得参考,他告诉你了在这个快速的软件开发时代如何去组建一个高效的产品团队。
业务负责人(business owner)
通常是你的BOSS、产品最初的策划人或者是整个产品的业务主管,他们会分析产品的市场、定位客户、定义品牌、提出想法,同时拿定主意,产品团队里面的万金油
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
对产品负责的人,产品主管,他们会提出概念、收集确定需求、制定计划、控制进度并保障产品质量。在很多团队里面“业务负责人”和“产品经理”通常是同一个人。
产品设计(ui/id/ia design)
user interface design(人机界面设计), industry design(工业设计)and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design(信息架构设计)。将这三种职能混合起来,因为他们并不能孤立存在,我们统称为产品设计。他们决定产品的所有功能细节,配合产品经理制作产品原型,与视觉设计师和用户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产品的详细设计。产品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产品功能说明文档将由他们来跟踪完善。
视觉设计(visual design)
产品团队中最有艺术细胞的人,他们完成产品的外观和界面设计,是否好看由他们说了算,他们作为产品团队的艺术设计权威指导。
用户研究(user research)
最接近用户并了解用户的人(不需要技术高手或者是逻辑人),他们从产品的原型阶段就介入,配合产品设计师们做典型用户分析和用户目标分析,并对原型进行可用性测试,并制定最终的可用性测试计划。在很多产品团队里面,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和用户研究通常会由一到两个人来担任,UI设计师会做用户研究,视觉设计是会做信息架构分析。
产品开发(production)
产品团队中的技术开发人员,网页制作或者程序开发,他们是产品的最终实现者,他们开发并进行单元测试,控制产品的最终品质。
产品从设计到发布的六个阶段
产品开发的过程可以看作是整个产品设计环节的最终实现部分,对于非技术人员来说它是一个把理想变成现实的神秘阶段
1. 概念阶段(concept)
一切从有了一个想法开始!
需要做的事情
业务负责人与产品经理沟通商业需求以及产品品牌的定义
产品经理针对这个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法与好处
产品经理从各方面收集信息并制作概念文档
业务负责人、产品经理、产品设计还有视觉设计们做到一起,来一场头脑风暴,证实这个想法并确定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原型
产品设计负责完成最初的产品原型
阶段交付物: 概念文档(concept document)或者是概念原型(concept prototype)
2. 探索阶段(discover)
那个伟大的想法已经得到了证实!
需要做的事情:
在获取了多方面的意见之后业务负责人与产品经理进一步沟通商业需求以及产品的定义
产品经理需要分析产品的战略、商业案例、财务计划、应对策略以及执行方案
产品设计需要分析上一个版本的用户反馈和竞争对手的产品近况,将这些信息提交到产品经理那里
产品设计和用户研究小组共同做用户案例分析,理清用户的使用目标并分析用户的使用流程
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和开发负责人预估自己的投入,并将这些信息提交给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从市场分析(报告)、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和开发负责人那里收集尽可能详细的信息,用来制作提案(可行性)文档
阶段交付物: 提案(可行性)文档(Proposal Document)
3. 定义阶段(definition)
大家的建议已经通过,产品经理来负责制定计划
需要做的事情:
业务负责人要确定产品的最终定位(必须的)
产品经理进一步分析产品团队提交过来的各种信息,开始制作产品需求文档
产品经理宣布项目启动
产品设计对产品概念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细化功能,制作一些具体的用户使用场景
视觉设计开始为产品的视觉表现收集意见、寻找灵感
用户研究小组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用户使用调研,问卷在白板上模拟用户操作都行
产品对团对概念设计进行评审
阶段交付物: 需求文档(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产品概念设计(Concept Design Meterials)
4. 细化阶段(refinement)
开始按照需求的定义来细化产品的设计
需要做的事情:
业务负责人需要对产品的推广和市场需求进行评估
产品经理需要制定产品的路线图,并确定最终的发布时间和计划
交互与视觉设计进入一个迭代的设计阶段,一次又一次的设计修改,直到最终的设计方案得到确认
产品设计制作产品线框图、完成特性清单,并以 HTML、Flash 或其他的形式拿出产品的最终原型设计
视觉设计配合产品设计细化产品外观的设计
用户研究小组使用现有的原型进行可用性测试
阶段交付物: 产品线框图(Wireframes)、产品特性清单(Feature List)、最终的原型设计(可以是任何版本的,例如 HTML、Flash或者是专用的原型制作工具)
5. 开发阶段(development)
产品团队会在这个阶段与开发团队进行融合,双方对需求和设计进行充分的沟通,组成一个强大的产品开发团队
需要做的事情(产品团队):
业务负责人要去进行商务拓展、寻求合作伙伴并规划市场
产品经理需要制定详细的推广计划
产品设计开始制作产品功能说明书,同时按照用户研究小组的测试来完善产品的UI设计
视觉设计对产品团队进行艺术指导,同时要确认最终的产品外观设计
用户研究小组进行原型测试
产品经理对所有的设计进行确认,正式进入开发阶段,接下来就祈祷成功吧
产品设计把最终确定的产品功能说明是提交给开发团队
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你不需要去写冗长的功能说明和毫无意义的文档,因为原型设计已经帮你完成了很多流程和功能描述性的工作,如何做好你的产品文档,可以参考一下《Getting Real》中的 产品交付物 产品功能说明书(Product Functional Specification)
需要做的事情(开发团队)
产品设计加入到开发团队里面,继续维护产品功能说明,同时帮助开发阶段的产品测试和质量监控
用户研究小组也参与到开发团队之中,随着开发的进行去来更新他们的用户测试计划
开发人员在一个接一个的小小胜利中拿出第一个 Beta 版本。
这里有几个原则需要铭记,保持小巧的软件、让开发人员为快乐而编码、倾听你的代码、使用开放的格式。关于编码的详细建议可以参考《Getting Real》中的
开发交付物: 产品的第一个 Beta 版本(Beta Launch)
6. 发布阶段(launch)
邀请用户参与你的 Beta 版本测试,直到产品正式发布
需要做的事情:
用户研究小组收集用户的使用反馈,为下一个版本的改进做好准备
产品设计维护现有的UI设计
视觉设计继续修正现有的产品外观
用户支持是产品团队中所有成员都应尽的义务,善待你的用户,从自己做起。
下面的团队架构和流程应该适用于各种产品、软件和网站的设计(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或者不同的看法,可以直接留言或者邮件给我)
产品设计团队的六种逻辑角色
你也许不需要六个人来组成团队,但每个人的职能必须清晰。《Getting Real》中关于 “团队组织” 的建议值得参考,他告诉你了在这个快速的软件开发时代如何去组建一个高效的产品团队。
业务负责人(business owner)
通常是你的BOSS、产品最初的策划人或者是整个产品的业务主管,他们会分析产品的市场、定位客户、定义品牌、提出想法,同时拿定主意,产品团队里面的万金油
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
对产品负责的人,产品主管,他们会提出概念、收集确定需求、制定计划、控制进度并保障产品质量。在很多团队里面“业务负责人”和“产品经理”通常是同一个人。
产品设计(ui/id/ia design)
user interface design(人机界面设计), industry design(工业设计)and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design(信息架构设计)。将这三种职能混合起来,因为他们并不能孤立存在,我们统称为产品设计。他们决定产品的所有功能细节,配合产品经理制作产品原型,与视觉设计师和用户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产品的详细设计。产品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产品功能说明文档将由他们来跟踪完善。
视觉设计(visual design)
产品团队中最有艺术细胞的人,他们完成产品的外观和界面设计,是否好看由他们说了算,他们作为产品团队的艺术设计权威指导。
用户研究(user research)
最接近用户并了解用户的人(不需要技术高手或者是逻辑人),他们从产品的原型阶段就介入,配合产品设计师们做典型用户分析和用户目标分析,并对原型进行可用性测试,并制定最终的可用性测试计划。在很多产品团队里面,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和用户研究通常会由一到两个人来担任,UI设计师会做用户研究,视觉设计是会做信息架构分析。
产品开发(production)
产品团队中的技术开发人员,网页制作或者程序开发,他们是产品的最终实现者,他们开发并进行单元测试,控制产品的最终品质。
产品从设计到发布的六个阶段
产品开发的过程可以看作是整个产品设计环节的最终实现部分,对于非技术人员来说它是一个把理想变成现实的神秘阶段
1. 概念阶段(concept)
一切从有了一个想法开始!
需要做的事情
业务负责人与产品经理沟通商业需求以及产品品牌的定义
产品经理针对这个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法与好处
产品经理从各方面收集信息并制作概念文档
业务负责人、产品经理、产品设计还有视觉设计们做到一起,来一场头脑风暴,证实这个想法并确定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原型
产品设计负责完成最初的产品原型
阶段交付物: 概念文档(concept document)或者是概念原型(concept prototype)
2. 探索阶段(discover)
那个伟大的想法已经得到了证实!
需要做的事情:
在获取了多方面的意见之后业务负责人与产品经理进一步沟通商业需求以及产品的定义
产品经理需要分析产品的战略、商业案例、财务计划、应对策略以及执行方案
产品设计需要分析上一个版本的用户反馈和竞争对手的产品近况,将这些信息提交到产品经理那里
产品设计和用户研究小组共同做用户案例分析,理清用户的使用目标并分析用户的使用流程
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和开发负责人预估自己的投入,并将这些信息提交给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从市场分析(报告)、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和开发负责人那里收集尽可能详细的信息,用来制作提案(可行性)文档
阶段交付物: 提案(可行性)文档(Proposal Document)
3. 定义阶段(definition)
大家的建议已经通过,产品经理来负责制定计划
需要做的事情:
业务负责人要确定产品的最终定位(必须的)
产品经理进一步分析产品团队提交过来的各种信息,开始制作产品需求文档
产品经理宣布项目启动
产品设计对产品概念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细化功能,制作一些具体的用户使用场景
视觉设计开始为产品的视觉表现收集意见、寻找灵感
用户研究小组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用户使用调研,问卷在白板上模拟用户操作都行
产品对团对概念设计进行评审
阶段交付物: 需求文档(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产品概念设计(Concept Design Meterials)
4. 细化阶段(refinement)
开始按照需求的定义来细化产品的设计
需要做的事情:
业务负责人需要对产品的推广和市场需求进行评估
产品经理需要制定产品的路线图,并确定最终的发布时间和计划
交互与视觉设计进入一个迭代的设计阶段,一次又一次的设计修改,直到最终的设计方案得到确认
产品设计制作产品线框图、完成特性清单,并以 HTML、Flash 或其他的形式拿出产品的最终原型设计
视觉设计配合产品设计细化产品外观的设计
用户研究小组使用现有的原型进行可用性测试
阶段交付物: 产品线框图(Wireframes)、产品特性清单(Feature List)、最终的原型设计(可以是任何版本的,例如 HTML、Flash或者是专用的原型制作工具)
5. 开发阶段(development)
产品团队会在这个阶段与开发团队进行融合,双方对需求和设计进行充分的沟通,组成一个强大的产品开发团队
需要做的事情(产品团队):
业务负责人要去进行商务拓展、寻求合作伙伴并规划市场
产品经理需要制定详细的推广计划
产品设计开始制作产品功能说明书,同时按照用户研究小组的测试来完善产品的UI设计
视觉设计对产品团队进行艺术指导,同时要确认最终的产品外观设计
用户研究小组进行原型测试
产品经理对所有的设计进行确认,正式进入开发阶段,接下来就祈祷成功吧
产品设计把最终确定的产品功能说明是提交给开发团队
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你不需要去写冗长的功能说明和毫无意义的文档,因为原型设计已经帮你完成了很多流程和功能描述性的工作,如何做好你的产品文档,可以参考一下《Getting Real》中的 产品交付物 产品功能说明书(Product Functional Specification)
需要做的事情(开发团队)
产品设计加入到开发团队里面,继续维护产品功能说明,同时帮助开发阶段的产品测试和质量监控
用户研究小组也参与到开发团队之中,随着开发的进行去来更新他们的用户测试计划
开发人员在一个接一个的小小胜利中拿出第一个 Beta 版本。
这里有几个原则需要铭记,保持小巧的软件、让开发人员为快乐而编码、倾听你的代码、使用开放的格式。关于编码的详细建议可以参考《Getting Real》中的
开发交付物: 产品的第一个 Beta 版本(Beta Launch)
6. 发布阶段(launch)
邀请用户参与你的 Beta 版本测试,直到产品正式发布
需要做的事情:
用户研究小组收集用户的使用反馈,为下一个版本的改进做好准备
产品设计维护现有的UI设计
视觉设计继续修正现有的产品外观
用户支持是产品团队中所有成员都应尽的义务,善待你的用户,从自己做起。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们的需求——清华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访谈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们的需求——清华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访谈
2006年12月20日,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设计艺术》编辑部主办的《设计艺术》创刊15周年庆暨“设计•生活”论坛在长清校区举办。全国多家美术刊物的主编、设计艺术理论界专家、学者齐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为师生带来了对于设计和设计教育发展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论坛结束后,《设计·中国》网站采访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砚祖。
设计·中国:李教授您好,您认为在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研究中,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划分是怎样的? 李砚祖:现在专业的划分已经很完善了。一般来说是五个方面,立体方面的工业、产品,平面的视觉传达,空间方面的景观、室内,手工业和数字信息。学科的划分根据不同的需要都会有所不同,但是现在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划分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设计教育如何在这个状态之下发展。每个老师都会讲课,关键是我们现在只有技巧,没有设计理论,也不注意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设计·中国:“南有张道一,北有李砚祖”,您觉得在追随张道一先生学习与工作的时间里,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砚祖:最大的收获,首先我想跟着张先生第一点就是学做人,他常常说“做学问先做人”,这是我们几个学生都深有体会的。第二点就是在知识和方法的关系上,我想张先生教我们“方法”的东西更多一点。比如如何读书,如何思考问题。这是我收获最多的。所以现在我讲课也是更注重讲方法,比如我现在带的几个研究生,我就更注重培养他们的读书方法、思考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这样通过一个课题,一篇论文他们可以很快地掌握到一种方法。因为研究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有可能现在研究一个问题,到了社会就会做其他的事情,但是有了方法以后就不一样了,可以融会贯通。产品也是一样,几年之后可能更现代了。但是你看问题的方法,你的思考是不会变的。
设计·中国:李教授,您认为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李砚祖:设计的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属性的经济活动,它的阶段性目的是商品,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以前我认为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近年来看了一些国外专家的论述,如比海布迪奇认为“物品是设计是件的最高理想”,我对这种看法虽然不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但它也提示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物”。所以我认为设计的阶段性目的是产品,但是它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于满足人们的需求。
设计·中国:您是怎样看待“创新”这个问题的? 李砚祖:我认为现在只有我们中国的教学才会提到创新这个问题。我去国外、去日本,在那些地方没有人会提到创新。你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设计要落实到满足需要这么一个本质的目的。
设计·中国:您是怎样看待和谐化的设计这个问题的? 李砚祖:提出这些口号其实都是一种跟风。前些时候说“以人为本”,现在又开始提“和谐”,但是设计的本质是不会变的。设计很大,很宽泛。我们具体到一件服装,设计师本身量体裁衣就是一种和谐化设计,从古到今都是一样。是身体跟衣服的和谐。其实和谐也是一种要求,事实上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一种和谐。我国古代就讲究适宜的“宜”。做一双鞋要适宜你的脚穿,比如小的时候,父母给我们做鞋,都是以脚的大小来衡量,然后再做。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吗?那个时候并没有提到“和谐”,但设计也是一样的“和谐”。
设计·中国:我们在设计中怎样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李砚祖: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提法。我们做设计是为什么?是为了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搞上去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现在提到的什么“和谐”、“传统”,都是形而上的。设计阶段性的目的是产品,最终目标是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我们在商场买衣服,只会考虑适不适合自己穿,而不会考虑这件衣服到底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现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搞一个皮影、剪纸就是民族化了吗?这都是表面的东西。在日本,东京的设计,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设计的,是日本的风格、日本的民族精神。但是没有一个日本人这样说。 而我们中国的设计现在还停留在一个喊口号的阶段。就像现在每年有5000篇的学术论文,究竟有几篇是自己思考的?大多数都是你抄我我抄你,都在玩概念。这种风气本身就是不对的。
设计·中国:您怎样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李砚祖:我认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没有任何的可比性。西方的文化是重视量的,是一种分析文化;而我们东方的文化是一种哲学文化,艺术文化。如果要说到科学,只有一种,那就是西方的,西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而我们东方的那种不是科学。如果要拿我们东方的哲学文化来对比西方的科学文化,我认为是没有可比性的。
李砚祖简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艺术与科学》杂志主编。李砚祖潜心于专业史论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工艺美术概论》、《装饰之道》后,陆续编著并出版了《设计艺术学研究》、《中国艺术学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学研究》、《创造精致》及高等学校美育教材系列丛书中的《造物之美: 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等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著作。
2006年12月20日,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设计艺术》编辑部主办的《设计艺术》创刊15周年庆暨“设计•生活”论坛在长清校区举办。全国多家美术刊物的主编、设计艺术理论界专家、学者齐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为师生带来了对于设计和设计教育发展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论坛结束后,《设计·中国》网站采访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砚祖。
设计·中国:李教授您好,您认为在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研究中,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划分是怎样的? 李砚祖:现在专业的划分已经很完善了。一般来说是五个方面,立体方面的工业、产品,平面的视觉传达,空间方面的景观、室内,手工业和数字信息。学科的划分根据不同的需要都会有所不同,但是现在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划分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设计教育如何在这个状态之下发展。每个老师都会讲课,关键是我们现在只有技巧,没有设计理论,也不注意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设计·中国:“南有张道一,北有李砚祖”,您觉得在追随张道一先生学习与工作的时间里,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砚祖:最大的收获,首先我想跟着张先生第一点就是学做人,他常常说“做学问先做人”,这是我们几个学生都深有体会的。第二点就是在知识和方法的关系上,我想张先生教我们“方法”的东西更多一点。比如如何读书,如何思考问题。这是我收获最多的。所以现在我讲课也是更注重讲方法,比如我现在带的几个研究生,我就更注重培养他们的读书方法、思考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这样通过一个课题,一篇论文他们可以很快地掌握到一种方法。因为研究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有可能现在研究一个问题,到了社会就会做其他的事情,但是有了方法以后就不一样了,可以融会贯通。产品也是一样,几年之后可能更现代了。但是你看问题的方法,你的思考是不会变的。
设计·中国:李教授,您认为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李砚祖:设计的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属性的经济活动,它的阶段性目的是商品,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以前我认为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近年来看了一些国外专家的论述,如比海布迪奇认为“物品是设计是件的最高理想”,我对这种看法虽然不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但它也提示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物”。所以我认为设计的阶段性目的是产品,但是它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于满足人们的需求。
设计·中国:您是怎样看待“创新”这个问题的? 李砚祖:我认为现在只有我们中国的教学才会提到创新这个问题。我去国外、去日本,在那些地方没有人会提到创新。你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设计要落实到满足需要这么一个本质的目的。
设计·中国:您是怎样看待和谐化的设计这个问题的? 李砚祖:提出这些口号其实都是一种跟风。前些时候说“以人为本”,现在又开始提“和谐”,但是设计的本质是不会变的。设计很大,很宽泛。我们具体到一件服装,设计师本身量体裁衣就是一种和谐化设计,从古到今都是一样。是身体跟衣服的和谐。其实和谐也是一种要求,事实上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一种和谐。我国古代就讲究适宜的“宜”。做一双鞋要适宜你的脚穿,比如小的时候,父母给我们做鞋,都是以脚的大小来衡量,然后再做。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吗?那个时候并没有提到“和谐”,但设计也是一样的“和谐”。
设计·中国:我们在设计中怎样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李砚祖: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提法。我们做设计是为什么?是为了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搞上去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现在提到的什么“和谐”、“传统”,都是形而上的。设计阶段性的目的是产品,最终目标是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我们在商场买衣服,只会考虑适不适合自己穿,而不会考虑这件衣服到底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现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搞一个皮影、剪纸就是民族化了吗?这都是表面的东西。在日本,东京的设计,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设计的,是日本的风格、日本的民族精神。但是没有一个日本人这样说。 而我们中国的设计现在还停留在一个喊口号的阶段。就像现在每年有5000篇的学术论文,究竟有几篇是自己思考的?大多数都是你抄我我抄你,都在玩概念。这种风气本身就是不对的。
设计·中国:您怎样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李砚祖:我认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没有任何的可比性。西方的文化是重视量的,是一种分析文化;而我们东方的文化是一种哲学文化,艺术文化。如果要说到科学,只有一种,那就是西方的,西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而我们东方的那种不是科学。如果要拿我们东方的哲学文化来对比西方的科学文化,我认为是没有可比性的。
李砚祖简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艺术与科学》杂志主编。李砚祖潜心于专业史论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工艺美术概论》、《装饰之道》后,陆续编著并出版了《设计艺术学研究》、《中国艺术学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学研究》、《创造精致》及高等学校美育教材系列丛书中的《造物之美: 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等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著作。
产品外观设计的重要性
产品外观设计的重要性
“好的设计是将我们与竞争对手区分开的最重要方法”,三星电子首席执行官尹钟龙这样表达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其实不仅如此,尹钟龙的意思是:设计也是生产力。索尼、东芝以及韩国三星和LG,都把工业设计作为自己的“第二核心技术”,被许多厂商视为摆脱同质化竞争,实施差异化品牌竞争策略的重要手段。对产品的外观和性能,材料、制造技术的发挥,以及品牌建设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外观投入1美元可带来1500美元收益 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测算,工业品外观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1500美元的收益。日本日立公司每增加1000亿日元的销售收入,工业设计起作用所占的比例为51%,而设备改造所占的比例为12%。好的工业设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用户的接受概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且通过促进产品的不断成长,企业也将获得更高的战略价值。 2004年下半年,美国研究机构BancorpPiperJaffray针对青少年的一份最新调查表明,计划购买数字媒体播放器的青少年中,有75%的希望能够得到苹果的iPod播放器。在2004年年末的年终报表中,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苹果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售出了1000万台iPod,在整个MP3市场上的份额超过60%,位列第一。同属苹果公司、为iPod提供下载的iTunes音乐收费网站也已经售出12.5亿首歌,在同类市场上以70%的占有量同样位列第一。在一年时间内,苹果公司的总资产从60亿美元攀升到了80多亿美元,产业也从电子产品延伸到了动画、音乐、图片等数码领域的内容供应。工业设计五大元素 众所周知,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设计。那么iPod仅就外观而言没有惊世的设计,那么例如苹果公司这样成功运用工业设计的企业,他的设计价值体现在哪儿?工业设计与产品销售关系的真正秘密在哪里?产品自身所承载的5 大元素与工业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 A 结构 在硬件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所有零件按照结构的方式制造成物质形态,这是产品的内核:物质基础。顾客没有到商店购买之前就已经存在。在这方面工业设计主要的价值在于产品生产合理化、材料的合理选择以及对加工制造成本的控制。 B 效果 产品效果带给消费者各种感官的感受:形态漂亮?丑陋?颜色鲜艳?简洁?质感高贵、平易?价值感如何?对于消费者来说,好的产品形象能使其愿意支付更多的溢价来购买该产品。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还把工业设计的概念停留在这一层面,即单一的产品外观效果吸引消费者购买。 C 功能 顾客将产品买回家后,产品的用途即使用功能成为与消费者最紧密的部分,好的工业设计要使消费者使用有效、舒适和方便并带来使用价值、易于维护和回收。 有些产品的功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因此有些产品的功能在生活中比其他产品重要。 对于技术成熟的产品来说,像汽车、家具、日用品等,结构、材料、工艺、用途、效果问题都已经获得了很好地解决,因此,这类产品的重要性、象征意义、文化等要素就成为了工业设计的主要设计因素。这也是与产品营销最直接产生关系的阶段。 D 象征意义 企业通过工业设计统一规划产品的形象,将在市场上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统一感,在产品设计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能够带来销售市场的优势,并使产品产生象征意义。好的产品形象是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认知符号,好的产品形象与企业形象结合将产生强大的合力,通过工业设计创造出产品和体现出重要的商业区别。 产品整体形象Products Identity 简称PI 是产品在设计、开发、研制、流通、使用中形成统一的形象特质,是产品内在的品质形象与产品外在的视觉形象形成统一性的结果。产品的形象设计是为实现企业的总体形象目标的细化。它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而展开的系统形象设计,对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的观念、原理、功能、结构、构造、技术、材料、造型、色彩、加工工艺、生产设备、包装、装潢、运输、展示、营销手段、广告策略等等进行一系列统一的策划、统一设计,形成统一的感官形象和统一的社会形象,能够起到提升、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的作用。显示企业的个性,强化企业的整体素质,造就品牌效应。 E 文化 对于经典产品,它的文化含义已经大于了它的功能,也大于它的品牌影响。设计不仅是整个产品的焦点,更是蕴涵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如果你的设计代表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需求一致,人们将会支持你,购买你的产品,能够成为文化的一定代表着它的时代,即行业领先者。 当音乐与网络结合,数字音乐时代来临, iPod已经成了新的文化象征——就像影响世界二十年之久的索尼Walkman那样。消费者把苹果产品的设计看做是代表了一种时尚、脱俗的生活方式。明亮的背景、动感的剪影、全世界都在流行的摇滚、U2,或鲜绿或魅紫的时尚色彩,还有永远成为画面视觉中心的无所不在的白色iPod.苹果公司非常清晰地认同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年轻一族的社会价值观及生活形态,在此基础上顺应、提炼消费者的需求,并用全球统一的时尚符号表达自己,设计出iPod,因此改变产品外观效果只是设计工作的一部分,把握住不断变化的时代消费需求,结合超凡魅力的设计理念才能引起产品价值的剧烈波动。工业设计是战略投资 不同的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所面临的产品设计着重点不同,但工业设计的价值始终贯穿影响产品自身所承载的5 大元素。因此工业设计对企业营销与品牌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应当真正把工业设计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投资。 在欧美发达国家,工业设计的资金投入一般占到总产值的5%~15%,高的可占到当年产值的30%,而中国绝大多数家电企业工业设计的资金投入一般不到总产值的1%。三星公司斥资数亿美元用于改善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等所有产品的外观、触感和功能,在消费者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产品之前,调查出什么样的产品可能会畅销。这一努力已经产生了回报:三星已经从电子和家电领域的一个仿造品制造商成长为世界顶级品牌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公司对设计的重视。 近日,自身就拥有庞大的设计中心的联想,在并购IBM PC后,花了大量的资金与美国的Ziba工业设计公司合作前瞻性的产品设计项目,这也说明部分中国企业摆脱了工业设计只解决产品外形美观的旧有观点,在对工业设计的战略性认识上开始与国际接轨。
“好的设计是将我们与竞争对手区分开的最重要方法”,三星电子首席执行官尹钟龙这样表达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其实不仅如此,尹钟龙的意思是:设计也是生产力。索尼、东芝以及韩国三星和LG,都把工业设计作为自己的“第二核心技术”,被许多厂商视为摆脱同质化竞争,实施差异化品牌竞争策略的重要手段。对产品的外观和性能,材料、制造技术的发挥,以及品牌建设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外观投入1美元可带来1500美元收益 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测算,工业品外观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1500美元的收益。日本日立公司每增加1000亿日元的销售收入,工业设计起作用所占的比例为51%,而设备改造所占的比例为12%。好的工业设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用户的接受概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且通过促进产品的不断成长,企业也将获得更高的战略价值。 2004年下半年,美国研究机构BancorpPiperJaffray针对青少年的一份最新调查表明,计划购买数字媒体播放器的青少年中,有75%的希望能够得到苹果的iPod播放器。在2004年年末的年终报表中,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苹果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售出了1000万台iPod,在整个MP3市场上的份额超过60%,位列第一。同属苹果公司、为iPod提供下载的iTunes音乐收费网站也已经售出12.5亿首歌,在同类市场上以70%的占有量同样位列第一。在一年时间内,苹果公司的总资产从60亿美元攀升到了80多亿美元,产业也从电子产品延伸到了动画、音乐、图片等数码领域的内容供应。工业设计五大元素 众所周知,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设计。那么iPod仅就外观而言没有惊世的设计,那么例如苹果公司这样成功运用工业设计的企业,他的设计价值体现在哪儿?工业设计与产品销售关系的真正秘密在哪里?产品自身所承载的5 大元素与工业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 A 结构 在硬件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所有零件按照结构的方式制造成物质形态,这是产品的内核:物质基础。顾客没有到商店购买之前就已经存在。在这方面工业设计主要的价值在于产品生产合理化、材料的合理选择以及对加工制造成本的控制。 B 效果 产品效果带给消费者各种感官的感受:形态漂亮?丑陋?颜色鲜艳?简洁?质感高贵、平易?价值感如何?对于消费者来说,好的产品形象能使其愿意支付更多的溢价来购买该产品。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还把工业设计的概念停留在这一层面,即单一的产品外观效果吸引消费者购买。 C 功能 顾客将产品买回家后,产品的用途即使用功能成为与消费者最紧密的部分,好的工业设计要使消费者使用有效、舒适和方便并带来使用价值、易于维护和回收。 有些产品的功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因此有些产品的功能在生活中比其他产品重要。 对于技术成熟的产品来说,像汽车、家具、日用品等,结构、材料、工艺、用途、效果问题都已经获得了很好地解决,因此,这类产品的重要性、象征意义、文化等要素就成为了工业设计的主要设计因素。这也是与产品营销最直接产生关系的阶段。 D 象征意义 企业通过工业设计统一规划产品的形象,将在市场上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统一感,在产品设计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能够带来销售市场的优势,并使产品产生象征意义。好的产品形象是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认知符号,好的产品形象与企业形象结合将产生强大的合力,通过工业设计创造出产品和体现出重要的商业区别。 产品整体形象Products Identity 简称PI 是产品在设计、开发、研制、流通、使用中形成统一的形象特质,是产品内在的品质形象与产品外在的视觉形象形成统一性的结果。产品的形象设计是为实现企业的总体形象目标的细化。它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而展开的系统形象设计,对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的观念、原理、功能、结构、构造、技术、材料、造型、色彩、加工工艺、生产设备、包装、装潢、运输、展示、营销手段、广告策略等等进行一系列统一的策划、统一设计,形成统一的感官形象和统一的社会形象,能够起到提升、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的作用。显示企业的个性,强化企业的整体素质,造就品牌效应。 E 文化 对于经典产品,它的文化含义已经大于了它的功能,也大于它的品牌影响。设计不仅是整个产品的焦点,更是蕴涵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如果你的设计代表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需求一致,人们将会支持你,购买你的产品,能够成为文化的一定代表着它的时代,即行业领先者。 当音乐与网络结合,数字音乐时代来临, iPod已经成了新的文化象征——就像影响世界二十年之久的索尼Walkman那样。消费者把苹果产品的设计看做是代表了一种时尚、脱俗的生活方式。明亮的背景、动感的剪影、全世界都在流行的摇滚、U2,或鲜绿或魅紫的时尚色彩,还有永远成为画面视觉中心的无所不在的白色iPod.苹果公司非常清晰地认同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年轻一族的社会价值观及生活形态,在此基础上顺应、提炼消费者的需求,并用全球统一的时尚符号表达自己,设计出iPod,因此改变产品外观效果只是设计工作的一部分,把握住不断变化的时代消费需求,结合超凡魅力的设计理念才能引起产品价值的剧烈波动。工业设计是战略投资 不同的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所面临的产品设计着重点不同,但工业设计的价值始终贯穿影响产品自身所承载的5 大元素。因此工业设计对企业营销与品牌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应当真正把工业设计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投资。 在欧美发达国家,工业设计的资金投入一般占到总产值的5%~15%,高的可占到当年产值的30%,而中国绝大多数家电企业工业设计的资金投入一般不到总产值的1%。三星公司斥资数亿美元用于改善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等所有产品的外观、触感和功能,在消费者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产品之前,调查出什么样的产品可能会畅销。这一努力已经产生了回报:三星已经从电子和家电领域的一个仿造品制造商成长为世界顶级品牌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公司对设计的重视。 近日,自身就拥有庞大的设计中心的联想,在并购IBM PC后,花了大量的资金与美国的Ziba工业设计公司合作前瞻性的产品设计项目,这也说明部分中国企业摆脱了工业设计只解决产品外形美观的旧有观点,在对工业设计的战略性认识上开始与国际接轨。
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
Ya tenemos en Ikea frigoríficos de cajones
En realidad estaba rebuscando a ver si encontraba telas adecuadas para nuestro salón de rebajas cuando he visto que aparecían entre las novedades. Ya podemos encontrar en Ikea un frigorífico de cajones y un extractor-lámpara colgante, similares a los que ya habíamos visto en Decoesfera.
El frigorífico de cajones, en la imagen de arriba, mide 80 cm. de ancho y está diseñado, por Mikael Warnhammar, para que quede completamente integrado entre los muebles de cocina. Los cajones son extraíbles y el interior contiene separadores para organizar el espacio y un contenedor para 3 botellas. Las bandejas inferiores se pueden sacar para limpiarlas cómodamente. Funciona, como el modelo de Kitchen Aid, con el refrigerante R600A, respetuoso con el medioambiente, y está clasificado con la categoría energética A.
El frigorífico de cajones, en la imagen de arriba, mide 80 cm. de ancho y está diseñado, por Mikael Warnhammar, para que quede completamente integrado entre los muebles de cocina. Los cajones son extraíbles y el interior contiene separadores para organizar el espacio y un contenedor para 3 botellas. Las bandejas inferiores se pueden sacar para limpiarlas cómodamente. Funciona, como el modelo de Kitchen Aid, con el refrigerante R600A, respetuoso con el medioambiente, y está clasificado con la categoría energética A.

关于冰箱
起源
冰箱,又称冰桶,由古时的“冰鉴”发展而来,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它是古代人的发明创造,向我们揭示了古代生活的一个侧面。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 传世有不少清代晚期的木胎冰箱,多用红木、花梨、柏木等较为细腻的木料制成,此件为红木制品,仿竹编式样,制作精致。形制为大口小底,外观如斗形,铅叶镶里,底部有泄水小孔,结构类似木桶。冰箱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为使冰 箱处于一定高度便于取放冰块和食物,配有箱座。 这对冰箱结构标准,箱桶和底座均装饰华美。成对制作,当为大户人家所用之物。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在当时价值高的器物,传至如今其价值一定比同样传至今天的过去价值较低的器物要高。今天如此,将来也一定如此。这是选择收藏品的要招。这一点,对于想收藏冰箱的人来说,特别管用。因为在古时候,即便是清代末年了,由于没有制冰设备,在炎炎夏日要想求得一方清凉的冰,何其困难。虽然古时有凿地储冰的方法,但冰的奢侈,一定不是那些一般人家所能享用的。能用得上冰箱的人家,必定衣食无忧。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富裕的人家绝对是少数,用得起红木家具的,并不一定能用得上红木制作的冰箱,这也就是为什么冰箱的收藏价值高的原因,不仅如此,它将来的意义将会更加重要。
历史
7世纪中期,“冰箱”这个词才进入了美国语言,在那之前,冰只是刚刚开始影响美国普通市民的饮食。随着城市的发展冰的买卖也逐渐发展起来。它渐渐地被旅馆、酒馆、医院以及被一些有眼光的城市商人用于肉、鱼和黄油的保鲜。内战(1861-1865)之后,冰被用于冷藏货车,同时也进入了民用。 到1880年以前, 已经有半数在纽约、费城和巴尔的摩销售的冰, 三分之一在波士顿和芝加哥销售的冰箱开始进入家庭使用,因为一种新的家庭设备——冰箱——即现代冰箱的前身,被发明了。现在同类产品还有冰柜。 制造一台有效率的冰箱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19世纪早期,发明家们关于对冷藏科学至关重要的热物理知识的了解是很浅陋的。人们认为最好的冰箱应该防止冰的融化,而这样一个在当时非常普遍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正是冰的融化起到了制冷作用。早期人们为保存冰而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包括用毯子把冰包起来,使得冰不能发挥它的作用。直到近19世纪末,发明家们才成功地找到有效率的冰箱所需要的隔热和循环的精确平衡。 但早在1803年,一位有发明天才的马里兰农场主——托马斯·莫尔就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他拥有一个农场,离华盛顿约20英里,那里的乔治镇村庄是集市中心。当他用自己设计的冰箱运送黄油去市场时,他发现顾客们会走过装在竞争者桶里那些迅速融化的黄油而给他比市价更高的价格买他仍然新鲜坚硬,整齐地切成一磅一块的黄油。莫尔说他的冰箱的一个好处是使得农民们不必为了保持他们产品的低温而在夜里去市场交易。
作用
用于冷冻、冷藏食品或其他物品。
工作原理
1956年制成封闭式压缩机用于电冰箱。冰箱由箱体、制冷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① 箱体由外壳、内胆、 隔热材料和箱门构成。其功能是围护隔热,使箱内外空气隔绝,以保持箱内的低温。②制冷系统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运转时不断吸收箱内的热量,并将其转移、传递给箱外的空气或水,以实现制冷。③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箱内温度,保证安全运转及自动除霜等。冰箱品种繁多,分类方法不一。按箱门多少分为单门、双门和多门冰箱;按循环方式分为直接冷却式和间接冷却式冰箱;按制冷原理分为压缩式、吸收式和热电式冰箱;按贮藏要求分为冷藏箱和冷藏冷冻箱。
冰箱,又称冰桶,由古时的“冰鉴”发展而来,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它是古代人的发明创造,向我们揭示了古代生活的一个侧面。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 传世有不少清代晚期的木胎冰箱,多用红木、花梨、柏木等较为细腻的木料制成,此件为红木制品,仿竹编式样,制作精致。形制为大口小底,外观如斗形,铅叶镶里,底部有泄水小孔,结构类似木桶。冰箱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为使冰 箱处于一定高度便于取放冰块和食物,配有箱座。 这对冰箱结构标准,箱桶和底座均装饰华美。成对制作,当为大户人家所用之物。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在当时价值高的器物,传至如今其价值一定比同样传至今天的过去价值较低的器物要高。今天如此,将来也一定如此。这是选择收藏品的要招。这一点,对于想收藏冰箱的人来说,特别管用。因为在古时候,即便是清代末年了,由于没有制冰设备,在炎炎夏日要想求得一方清凉的冰,何其困难。虽然古时有凿地储冰的方法,但冰的奢侈,一定不是那些一般人家所能享用的。能用得上冰箱的人家,必定衣食无忧。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富裕的人家绝对是少数,用得起红木家具的,并不一定能用得上红木制作的冰箱,这也就是为什么冰箱的收藏价值高的原因,不仅如此,它将来的意义将会更加重要。
历史
7世纪中期,“冰箱”这个词才进入了美国语言,在那之前,冰只是刚刚开始影响美国普通市民的饮食。随着城市的发展冰的买卖也逐渐发展起来。它渐渐地被旅馆、酒馆、医院以及被一些有眼光的城市商人用于肉、鱼和黄油的保鲜。内战(1861-1865)之后,冰被用于冷藏货车,同时也进入了民用。 到1880年以前, 已经有半数在纽约、费城和巴尔的摩销售的冰, 三分之一在波士顿和芝加哥销售的冰箱开始进入家庭使用,因为一种新的家庭设备——冰箱——即现代冰箱的前身,被发明了。现在同类产品还有冰柜。 制造一台有效率的冰箱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19世纪早期,发明家们关于对冷藏科学至关重要的热物理知识的了解是很浅陋的。人们认为最好的冰箱应该防止冰的融化,而这样一个在当时非常普遍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正是冰的融化起到了制冷作用。早期人们为保存冰而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包括用毯子把冰包起来,使得冰不能发挥它的作用。直到近19世纪末,发明家们才成功地找到有效率的冰箱所需要的隔热和循环的精确平衡。 但早在1803年,一位有发明天才的马里兰农场主——托马斯·莫尔就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他拥有一个农场,离华盛顿约20英里,那里的乔治镇村庄是集市中心。当他用自己设计的冰箱运送黄油去市场时,他发现顾客们会走过装在竞争者桶里那些迅速融化的黄油而给他比市价更高的价格买他仍然新鲜坚硬,整齐地切成一磅一块的黄油。莫尔说他的冰箱的一个好处是使得农民们不必为了保持他们产品的低温而在夜里去市场交易。
作用
用于冷冻、冷藏食品或其他物品。
工作原理
1956年制成封闭式压缩机用于电冰箱。冰箱由箱体、制冷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① 箱体由外壳、内胆、 隔热材料和箱门构成。其功能是围护隔热,使箱内外空气隔绝,以保持箱内的低温。②制冷系统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运转时不断吸收箱内的热量,并将其转移、传递给箱外的空气或水,以实现制冷。③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箱内温度,保证安全运转及自动除霜等。冰箱品种繁多,分类方法不一。按箱门多少分为单门、双门和多门冰箱;按循环方式分为直接冷却式和间接冷却式冰箱;按制冷原理分为压缩式、吸收式和热电式冰箱;按贮藏要求分为冷藏箱和冷藏冷冻箱。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