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水工具演绎古农具的变化
作为提水工具的简车,又名水翻车。明代郭棐《粤大记》记载:“番禺多高田,虞旱则为水车,转轮激水,以上高原地”。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对从化筒车有如下记述:“从化之北有流溪,自上五指山至黄龙砍,惊滩草迳,凡百余里。两岸巨石相拒,水湍怒流。居民多以树木障水为水翻车。……轮大三四丈,四周悉置竹筒,筒以汲水,水激轮转,自注槽中,高田可以尽溉。”
而木制龙骨水车是过去农民普遍使用的提水工具,其形式各式各样,有脚踏、手摇和畜力的,当中以脚踏的为最多,番禺建国前有水车不下万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使用龙骨水车提水灌溉已逐渐减少。许多龙骨水车因长年搁置不用,日渐老化变坏。更少添置新的龙骨水车,只有在旱情严重时才检修使用,故龙骨水车数量已日趋减少。

古老农具见证时代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老农具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这一过去则让人们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据史料记载:建国前,农民已逐步使用铁木相结合的农具翻地耕种,1956年手工业社制成“番禺改良犁”,1963年开始引进脚踏打禾机,以“兴宁式”的最受欢迎,很快在全县推广使用。随着电网的普遍建立,部分改装为电动式,1986年全县有各种形式的打禾机5万多台。
推广插秧机曾出现两个高潮。1960年3月集中全县铁木工3000多人,苦战10天,完成5979台插秧机,实现每百亩一台插秧机,但因技术不过关而告失败。1970至1979年,又大力推广人力和机动插秧机,也因质量差,技术不过关未能推广使用。
70年代初期,为解决沙田区入泥机具,推广使用8英寸绞吸式挖泥船,和县农机研究所研制的4英寸液压绞吸式挖泥船,其后又从上海引进3英寸泥浆泵。这些入泥机具效率高,减轻劳动强度,80年代仍有使用。1974年开始大量使用12马力手扶拖拉机耕地和耙田。
梁镇洪倾心打造古老农具
南村镇员岗村被誉为民间木雕“龙头大师”、“广州市优秀农村民间文艺家”的梁镇洪,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古老农具印象,近年来,他大力搜集制作出龙舟头、龙骨水车等。他在长年制作龙舟头的同时,还自制各种古老农具和古家具精品等。他在制作时没有草稿图纸,在心底里打好腹稿,就直接用木雕制而成,这些古色古香的木雕精品,让人拍案叫绝,令人惊叹不已。
梁镇洪将精美的古老农具,与龙船模型精品一样,无偿地捐献给国家,珍藏在区、市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和欣赏,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让更多的青少年从中得到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