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翻土开地的旱地犁、粉碎土块的耙、松土保墒的耱、压土平地的碌碡、播种的耧车、杠杆提水的桔槔、滑轮提水的辘轳、自动提水的筒车,等等等等。有很多传统农具现在依然在农村使用。
下面这几种农具,最早的镰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现在依然对我们农业做着贡献。
古老的收割农具——镰
镰是镰刀的简称,是十分古老的收割(切割)农具。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镰形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出土有石镰和蚌镰,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镰刀,其形制已与战国西汉的铁镰相差不多。大致从战国开始,铁镰取代了铜镰。自汉代以后,其形制基本定形,一直沿用到今天。收获禾穗的手镰又称“铚”。而可装柄的镰,古代称“艾”或“刈”。形制一般为弯月形,刃部无齿或有齿,宽端装柄。西周出土有手镰,体短而宽,呈蚌壳形,上部为弧形,下部有细锯齿,平刃,上端有孔,可系绳,以便套在指上,固定于手掌中。
镰刀属刀类,主要功用是切割不太粗壮的植物茎秆。不装柄的镰刀基本形状均为长条单刃形,但具体形状却五花八门,如有的近似半月形,有的近似三角形、长方形、梯形……。长短、大小、宽窄也在很大尺寸范围内变化,长的有一尺余,短的只有两三寸。柄也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圆有方,有曲有直。
由于不同的作业需要,出现了几种特殊用途的镰刀。如汉代发明了一种专门用来收割禾草和撒播的(pō)镰。镰是种两边有刃的大镰刀,双手执握用以砍削禾秸。至宋元时期,又发明了一种收割农具叫推镰。虽然也叫镰,但已与普通镰刀大不相同,是把长条形铁刀装在带有两个轮子的架上,后有长柄,使用时,用力向前推去,可铲割作物。
镰是镰刀的简称,是十分古老的收割(切割)农具。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镰形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出土有石镰和蚌镰,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镰刀,其形制已与战国西汉的铁镰相差不多。大致从战国开始,铁镰取代了铜镰。自汉代以后,其形制基本定形,一直沿用到今天。收获禾穗的手镰又称“铚”。而可装柄的镰,古代称“艾”或“刈”。形制一般为弯月形,刃部无齿或有齿,宽端装柄。西周出土有手镰,体短而宽,呈蚌壳形,上部为弧形,下部有细锯齿,平刃,上端有孔,可系绳,以便套在指上,固定于手掌中。
镰刀属刀类,主要功用是切割不太粗壮的植物茎秆。不装柄的镰刀基本形状均为长条单刃形,但具体形状却五花八门,如有的近似半月形,有的近似三角形、长方形、梯形……。长短、大小、宽窄也在很大尺寸范围内变化,长的有一尺余,短的只有两三寸。柄也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圆有方,有曲有直。
由于不同的作业需要,出现了几种特殊用途的镰刀。如汉代发明了一种专门用来收割禾草和撒播的(pō)镰。镰是种两边有刃的大镰刀,双手执握用以砍削禾秸。至宋元时期,又发明了一种收割农具叫推镰。虽然也叫镰,但已与普通镰刀大不相同,是把长条形铁刀装在带有两个轮子的架上,后有长柄,使用时,用力向前推去,可铲割作物。
石镰(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
蚌镰(辽宁旅大郭家村出土)
雷人却实用插秧工具——秧马
秧马,又称秧船或秧凳,是水稻拔秧移栽时乘坐的器具。
秧马大约出现于北宋中期,最初是由家用四足凳演化而来,基本结构是在四足凳下加一块稍大的两端翘起的滑板,因为有四条腿,使用的姿势好似在骑马,又是在秧田中使用,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为“秧马”。秧马的使用方法:操作者坐在秧马上,略前倾,两脚在泥中稍微用力一蹬,秧马就可前后滑行。
据史料记载,苏轼于元丰年间谪居黄州,在武昌的畦田里“见农夫皆骑秧马”,这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他仔细观察发现,秧马“以榆枣为腹”(易滑行),“以揪梧为背”(体轻),首尾翘起,中间凹进,形似小船,农民骑在秧马上拔秧,“雀跃于泥中”,“日行千畦”。拔秧时轻快自如,没有猫腰弓背的劳苦。秧马的另一作用是“系束其首以缚秧”,就是把束草放在前头用来捆扎秧苗,极为便利。苏轼对秧马大加赞赏,每到一地即宣传推广。苏轼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南下途经庐陵(今江西泰和),遇见《禾谱》撰者曾安止。苏轼遂作《秧马歌》相赠。该诗对秧马的形制及作用作了详细描述。后人还将《秧马歌》刻成石碑(现藏于泰和县博物馆),使其流传久远。自秧马出现后,历代文献多有记述。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钦定《授时通考》等著名农书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介绍。至今,秧马在南方农村仍在使用。
秧马,又称秧船或秧凳,是水稻拔秧移栽时乘坐的器具。
秧马大约出现于北宋中期,最初是由家用四足凳演化而来,基本结构是在四足凳下加一块稍大的两端翘起的滑板,因为有四条腿,使用的姿势好似在骑马,又是在秧田中使用,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为“秧马”。秧马的使用方法:操作者坐在秧马上,略前倾,两脚在泥中稍微用力一蹬,秧马就可前后滑行。
据史料记载,苏轼于元丰年间谪居黄州,在武昌的畦田里“见农夫皆骑秧马”,这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他仔细观察发现,秧马“以榆枣为腹”(易滑行),“以揪梧为背”(体轻),首尾翘起,中间凹进,形似小船,农民骑在秧马上拔秧,“雀跃于泥中”,“日行千畦”。拔秧时轻快自如,没有猫腰弓背的劳苦。秧马的另一作用是“系束其首以缚秧”,就是把束草放在前头用来捆扎秧苗,极为便利。苏轼对秧马大加赞赏,每到一地即宣传推广。苏轼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南下途经庐陵(今江西泰和),遇见《禾谱》撰者曾安止。苏轼遂作《秧马歌》相赠。该诗对秧马的形制及作用作了详细描述。后人还将《秧马歌》刻成石碑(现藏于泰和县博物馆),使其流传久远。自秧马出现后,历代文献多有记述。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钦定《授时通考》等著名农书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介绍。至今,秧马在南方农村仍在使用。
秧马
两人合力提水工具——戽斗
戽斗,一种小型的人力提水灌田农具,形状像斗,两边有绳,由两人拉绳牵斗取水。在水位落差不大的地方,既可用于排水,也可用于灌田。戽(hù)斗的发明也许很早,但无确切资料记载。元代的《王祯农书》中对戽斗的作用、使用方法和制作材料都作了详细记载。戽斗适宜在水岸不高的田边和不必用水车提水的稻田使用。
使用方法是:戽斗上系两根绳子,两人共同操作,将水戽上来灌溉庄稼。戽斗通常用柳条、藤条编织而成。这种农具的制作并不难,难的是田间操作。由于是两人协同作业,双手执绳,必须做到抽拉提放,配合默契,协调一致,才能把水戽上来。
戽斗一直使用到当代。作为一种人力提水的农具,用于小范围排灌或临时的灌田作业,还是比较灵活方便的。
戽斗,一种小型的人力提水灌田农具,形状像斗,两边有绳,由两人拉绳牵斗取水。在水位落差不大的地方,既可用于排水,也可用于灌田。戽(hù)斗的发明也许很早,但无确切资料记载。元代的《王祯农书》中对戽斗的作用、使用方法和制作材料都作了详细记载。戽斗适宜在水岸不高的田边和不必用水车提水的稻田使用。
使用方法是:戽斗上系两根绳子,两人共同操作,将水戽上来灌溉庄稼。戽斗通常用柳条、藤条编织而成。这种农具的制作并不难,难的是田间操作。由于是两人协同作业,双手执绳,必须做到抽拉提放,配合默契,协调一致,才能把水戽上来。
戽斗一直使用到当代。作为一种人力提水的农具,用于小范围排灌或临时的灌田作业,还是比较灵活方便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