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70%的表面被水所覆盖,但真正能够为人类所用的,即我们称之为淡水的却仅占其中的1%。比利时Z33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名为“1%的水与我们的未来”的展览就将数百个从这1%的淡水中提取的样本作为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
设计,让更多的人喝到安全的水
盛装着淡水样本的玻璃瓶子被整齐的摆放在白色的木架上,“它们来自江河、湖泊、山泉,还有雨水、瓶装水,还有被化学物质污染的水”,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JaneWithers说,“有的清澈透明、有的浑浊不堪,每天你都能看到它们的颜色在发生变化,灰白、暗黄、墨绿甚至乌黑。想象一下,当你用近似挥霍的方式将干净的水注满豪华浴缸和私家游泳池的时候,这世界上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用水都难以保证。每年因为缺乏干净的水,数百万人患病死去;非洲某些地方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体验过流水接触皮肤的感觉。作为设计师,我们是否能用自己的专业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
十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建筑师和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设计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由他们设计参展的作品,有的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在点滴间达到节水的目的。

在展厅的窗外就悬挂着这样的装置——一个水滴形状的雨水收集器(RainCatcher)。这是西班牙设计师JordiCanudas根据自己家乡雨水丰沛的实际情况特别设计的。此装置不但能收集雨水,还可以将水直接注入屋内的排水系统,使用起来相当方便。JordiCanudas介绍说:“这个收集器的原理非常简单,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在雨水丰沛的地区,用收集起来的雨水冲洗厕所着实可以节省不少自来水。”

参展的还有仅用1升水就可以让60双手享受到流水洗手的Mahlangu洗手器、踩着踏板就可以将水净化的净化送水自行车,将面盆、浴缸、马桶、浴柜与淋浴器完全结合成一体的EBB浴缸……“你会惊讶于这些实用的设计原理如此简单,如此简单就可以改变很多人的生活。令人遗憾的是,只有极少数的设计师愿意将他们的关注点从少数的有钱人身上转移到最需要帮助的大多数人身上。”Crawford说。
设计,为了大多数
Crawford说得没错。无论何时,当我们谈论起设计的时候,它的受众群体几乎永远是那个绝对少数的群体——世界上最富有的那10%。名贵跑车、流线外观的手提电脑、装帧精美的图书、音乐播放器甚至是电动牙刷,只要被贴上“设计”的标签,售价就会远远高出其他同类产品。不论博物馆、精品店里还是报纸、杂志、博客上,它们无处不在。成千上万的设计师以此为毕生事业,而事实上,在这个星球上的65亿人口中,只有少数人买得起这些商品。
做漂亮东西自然无可厚非,不过,只为了给极少数人创造奢侈品就花费如此庞大的精力、时间和资源,却不顾更多人正在为了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备受折磨,指责设计师缺乏社会责任的声音越来越大也不足为奇了。尽管如此,设计师依然最热衷于为那10%的有钱人提供服务。正如臭名昭著的银行劫匪WilleSutton被问及为何要抢银行时说的那句回答——“因为钱在那儿。”设计师们清楚为有钱人设计东西更容易名利双收,这也是他们所信奉的谋生之道。
不过,只要查阅一下设计的定义,就不难发现设计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多数人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愉悦,而并非专事贵胄。设计史上的众多设计师也是因为实践了“为大众”的意义而被人铭记——建筑师理查德·巴克明斯特·福勒 (R.BuckminsterFuller)在50年前设计的“短程线圆顶”至今已为数千万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以及因遭受灾难而流离失所的人们提供了临时避难处;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Papanek)所著的那本名为《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fortherealworld)让几代设计师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及伦理价值,而他终其一生倡导的“有限资源论”为后来掀起的“绿色设计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想设计是时候开始关注那些90%的人群,让我们经过良好设计的产品不仅仅只服务于世界上10%的人群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