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西藏人引以为豪的新房顶上的漂亮烟囱,如今逐渐"下岗";液化气、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成为藏族家庭"新宠"。清洁能源的利用,不仅改变着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改变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尽管如此,离天最近的西藏,巨大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尚未很好地发挥作用。而尝到"烧太阳"甜头的西藏百姓,热切盼望经济实惠的太阳能光电产品问世,为生产、生活提供更充足的清洁能源。
烟囱淡出农家屋顶
藏族农妇加罗指着房顶烟囱说:"过去,每个月都要清理一次烟囱,现在用太阳灶烧水、煤气做饭,除了阴雨天气,基本不用跟烟囱黑灰打交道了。"在离拉萨160多公里的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其村的加罗家,记者看到二层小楼院中醒目地矗立着一台铝翼式太阳灶,屋内十分洁净,厨房墙上的排气扇呼呼地往外抽蒸汽。




女主人加罗介绍,太阳灶很经济,15分钟就能烧好一壶水;全家做饭一年花200多元买6罐液化气足够了;房屋取暖,拉开窗帘让火辣辣的太阳从玻璃窗户照晒一天,加上电褥子,完全能应付冬春季寒冷。她指着院墙南角大约2立方米的小堆柴薪:"现在很少烧柴了,这些柴禾已经放了两年多。"她说,四五年前,家里每年要烧掉两拖拉机树枝和牛粪。
"我们村148户人家有150台太阳灶,家家都有煤气灶,老烟囱一般都闲着。"今年61岁的村支书索朗欧珠介绍,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原先基本没有家产的翻身农奴相继盖新房,那时人们流行请手艺好的工匠用汽油桶造一个牛头型的铁炉子,上面插一个穿过屋顶的烟囱,显得格外气派,从屋顶烟囱就可以看出主人的贫富。索朗欧珠感慨地说:"想不到现在这些烟囱渐渐让电炉、太阳灶和液化气炉代替了,看来我们离彻底告别烟熏火燎的日子不远了!"
从"晒太阳"到"用太阳"
尽管西藏高原太阳能年均辐射量每平方米达到7千瓦时,年日照期达3400小时,光热资源极其丰富。但真正享受太阳带来的极大便利,还是近年的事情。
世代崇尚自然的藏族百姓,对太阳有着特殊的感情。长期以来,1年中有6个月的夜晚往往寒气袭人,白天"晒太阳"便习以为常。听老人们讲,过去冬闲时,人们总是聚集一起蹲在阳光下取暖聊天;更为严寒的藏北高原,妇女们趁着烈烈午日,忙着将一盆盆冷水或冰块放在院子里晒化,以备洗衣净面。如今,一些农牧区妇女虽不知"钙"的具体概念,但她们依然沿袭着祖辈的传统,给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身体抹上酥油晒太阳,说是对发育有好处,城市人解释说那其实是在"补钙"。
饱享太阳"晒"功能的西藏群众,如今则逐渐改"晒太阳"为"用太阳"。
20年前,"太阳灶"首次出现在拉萨部分机关单位,人们看到一铝壶冷水十几分钟就"噗噗"烧开时,不用说农牧民,连藏族干部都为之惊讶:"太阳也能烧水?"
如今,人们却把"太阳之火"越烧越旺。据西藏自治区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副主任欧晓华介绍,自从10年前实施"阳光计划"以来,全区已累计建立3-5千瓦的光伏电站300多座,推广各类小型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约5400千瓦,为农牧民补贴安装11万多台太阳灶,已有近50多万农牧民因此告别了无电历史。
记者在西藏农牧区采访,几乎到处都能见到人们用太阳灶烧水做饭的情景,一些零散牧户也在用太阳能硅光板照明。
记者在西藏农牧区采访,几乎到处都能见到人们用太阳灶烧水做饭的情景,一些零散牧户也在用太阳能硅光板照明。
高原掀起"能源革命"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使西藏农牧民逐渐掀起一场"能源革命"。
首先,更多的粪肥涌入农田"上岗"。
首先,更多的粪肥涌入农田"上岗"。
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东郊村村民益西拉姆告诉记者,四年前家里2头牛的粪一半烧了火,7亩耕地上的粪肥有点捉襟见肘,粮食亩产一般在350公斤左右。自从三年前有了太阳灶和自制玻璃日光采暖屋顶,牛粪"得闲"全都拉到地里去,这两年亩产稳定到400公斤以上。"人靠粮食地靠肥,肥多肥少就是不一样。"
据西藏农牧学院栾运芳教授3年前调查显示,全区345万亩耕地中,只有35.4%的耕地为亩产在300公斤以上的"上等地",其余都是亩产在200公斤以下的低产田。她分析认为,除土壤砾石多、坡度大、土层浅等因素外,与施肥水平低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尤其是占耕地总数60%以上的低产田,有机肥使用量每亩在750公斤以下,根本无法满足作物需求。
而如今,由于粪肥使用量的普遍增加,一些低产田逐渐成为稳产田。自治区农牧厅厅长坚参说,今年全区作物种植面积356万亩,比3年前增长了10多万亩,积农家肥587万吨,亩均3200公斤,改造低产田46万亩。
记者在拉萨市的林周县和山南地区等粮食主产区,看到不少冬闲的人们开拖拉机到草原上拾牲畜粪便积肥。林周县拾粪老人罗次说,以前出门搜集粪肥的人不多,一些草场因畜粪堆积过多过久而盐碱化程度十分突出,现在人们流行把粪肥全都"塞"进田里,开春时节家家户户地里粪堆密密麻麻。
另外,无污染、保生态、省金钱又卫生的环保产品,让百姓难以割舍。
另外,无污染、保生态、省金钱又卫生的环保产品,让百姓难以割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