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我们小组几个成员一起乘车到了小昆山的一个农村。
那天天气不错,不少人都在外面活动。
下了车,望眼下去是一片一片的菜地。
村子的入口有大狗看守,我们正发愁如何进入村庄。
恰巧近处有个大婶蹲在菜地里采菜。她的旁边放着一个快装满菜的篮子。
似乎她知道了我们的难处,就很热情的主动带我们走了进去。
原本想和她聊几句关于我们小组做的主题---农忙时若家里有需要照顾的小孩将如何处理。可是很遗憾的是我听不懂他讲的地方话。
还好她还能听懂我们讲什么。我们问她了解了一些他们现在主要所使用的农具,如锄头,镰刀,扁担,耙等。了解了一下大概的用途和使用途径。另外我们参观了下他们的厨房,摆设很凌乱,很多篮子一类的东西都调在天花板上。
由于老人家还要去别的地方收菜,所以,我们也尽快拍了些照片向另外一家出发。
第二家就老爷爷一个人,这个老爷爷几乎听不懂我们讲什么,我们无法沟通。我过去的时候,老爷爷就一个人坐在黑暗的小屋的木椅上。屋很小,也很简陋,东西摆设也是一种乱乱的感觉。仍然看见,他们的篮子都吊在天花板上。虽然我们没办法与这个老爷爷沟通,但是我们能感觉到,老人家对我们的到来觉得很欣喜。
老人家外面很空旷,倒置了好几个空空的大缸。
我们离开了这家,又紧接着往村深处走。
在拐角处的一家,有个妇女在烧炉子热水。这个炉子很有特色,它呈一个空心的筒状,中间的“芯”是放柴火用的,而其周围是存水用的。很独特。妇女说,这种炉子市场上有卖的,大概30元一个。
我们继续顺着路走。走了很多家,发现他们的天花板上都吊着篮子,终于问到能交流的,原来挂在上面是因为这样通风好,菜放在上面不容易坏。
他们的墙壁上也很具有风格,都是不整齐的订了很多钉子用来挂各种各样的的物品。虽然散乱,但是节省了不少的空间。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屋檐。他们的屋檐很长,扁扁的,延伸到墙体外很远。
还有一个启发是周容说的记得,这里的老人都没有什么娱乐。一路上,我们就看到老人都是坐在屋里或者屋檐下,看到我们,眼里闪烁着喜悦。
暂时就想到这些。
喜欢那里的宁静,不知道是不是手机少辐射少了的原因,到了那里感觉浑身都很舒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