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合肥8月13日消息(记者张秋实 洪波 通讯员黄俊军)全县年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下降到1.31万人……列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的休宁县,近年来,立足山区资源优势,以推进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以项目建设为工作着力点,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雨露计划”等,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带领山区百姓尽快脱贫致富。
整村推进山区面貌日新月异
21个乡镇、190个行政村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8万多平方米D级教育危房全部得到修善和改建;3万多人基本饮上了安全卫生水;190个行政村全部通上程控电话;全县最后不通电的四个自然村也全部用上照明电……对于休宁县的山区老百姓来说,近几年最大的幸福就是告别了行路难、饮水难、通电难、教育危房改造难、病险库除险加固难这“五难”;最大的变化就是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山区面貌日新月异。
通过狠抓试点示范、典型引导、宣传培训,休宁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各重点村抢抓扶贫开发机遇,组织和带领广大群众狠抓规划项目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县将扶贫开发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扶贫资金,加快实施交通、水利和扶贫助学三大工程,力争今年完成15条通村公路建设、12个村人畜饮水难,1000多名贫困学生上学难等问题。
今年上半年,休宁县按照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坚持一手抓去年7个村的项目收尾和验收工作,一手抓岭上、酒店、五红等8个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的编制和重点项目启动
2007年的2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23个一次性通过了验收;对未完成项目建设的村开展了检查督办,督促其加大建设力度,使贫困农民早日受益。在抓好08年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中,该县按照“兴、建、创”的思路,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重点改善酒店、盈丰等9个市县级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扎实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完成贫困地区地质灾害点治理任务。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安置方式,积极落实扶持资金,解决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加快五城叶太、阳台、横塘珠源坞等贫困地区地质灾害点治理步伐,确保汛前做好搬迁避让工作。加大岭上、酒店、五红等8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力度,加大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基础扶贫。
据了解,近年来,休宁县通过打“中国第一状元县”这一品牌,结合扶贫开发,坚持走保护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扎实工作,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共投入5300万元,加快推进以15个市级示范村、41个第二批县级示范村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黄村、盐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初步形成,并建成了12家农民公园,山区面貌日益改善。
该县县委书记胡宁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几年的努力,虽然成功告别了“五难”,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但仍然存在着通村组公路难、地质灾害治理难、看病难、农村低保推行难、劳动力素质提高难这“新五难”,严重阻碍着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步伐。全县上下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向“新五难”宣战,始终把山区的扶贫开发、脱贫致富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之中,进一步加大“整村推进”扶贫攻坚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低收入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产业扶贫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对于休宁来说,资源是最大的优势。该县结合山区实际,发展特色经济,推进以工哺农,做好产业扶贫。目前,全县正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抓好产业扶贫建设项目的实施,突出抓好“四茶一叶一竹一花”等主导产业建设和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产业、产品、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农产品品质,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今年上半年,该县通过产业化带动,流口地区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源芳菊花、渭桥烟叶、城郊商品蔬菜、慈张线及休婺线绿化苗木基地等一批特色基地规模迅速扩大;通过基地带动,加快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同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加大盐铺特色产业合作社、徽顶箬叶合作社、开神茶叶合作社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组织,经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贫困地区389户会员实现了脱贫致富。
为了解决部分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难”的问题,积极开展贫困村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确定了黄村、白际村等9个村民组进行互助资金试点,216个贫困户发展生产缺资金的难题得以解决。同时充分利用扶贫信贷资金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化生产格局,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生产基地,不断增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对贫困农户增收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拓宽了贫困农民增收的渠道,吸纳更多贫困农民就业,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据悉,近七年来,省直各帮扶单位共投入到休宁县各项帮扶资金达4亿多元,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7.5亿元,同比增长14%;完成一般财政预算收入1.94亿元,增长27.5%;全县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1.31万人,较上年减少1711人,下降11.5%;全县29个市县级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54元,增收473元,增长25.1%。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00元,增长14.2%。特别是鹤城乡右龙村去年仅茶叶一项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海阳镇盐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28元,成为全县第一个人均收入超万元的村。
雨露计划现代农民与日俱增
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今年上半年,休宁县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雨露计划”碧桂园项目会议精神,不断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扎实推进“雨露计划”的实施,建立了6个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努力完成省下达的500名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任务和79名贫困退伍士兵的招生和培训工作。同时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四茶一叶一竹花”等特色产业,多次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指导茶叶、菊花生产,并组织县直有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三下乡”活动。至6月底,全县已组织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376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400人次,现代新型农民与日俱增,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了坚实的基础。
在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方面切实开展实施“雨露计划”碧桂园项目,同时加快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参观、发放资料等形式,重点办好有机茶、脱毒贡菊、中药材种植、特种养殖等实用种养技术培训,使每户贫困户都能掌握1门实用技术,发展1个种养项目,全面提高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促使贫困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上去,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建立起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大力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平民教育,加大文化、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投入扶贫助学资金20余万元,资助1000名贫困生上学,同时加大了岭南、白际等寄宿制学校建设。
全县在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强与省市帮扶单位的联系,扎实开展县领导联系贫困村、县直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机关干部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联系贫困户工作。近日,该县积极开展“走进深山访农户”活动,每位领导干部下村驻点帮扶不少于4次,为帮扶对象办实事不少于2件。同时结合村“两委”换届工作,大力选拔一批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并注重扶贫困户与扶能人结合,大力发展专业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尽快致富。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休宁县紧紧围绕黄山市委提出的“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一发展战略,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兴起了新一轮扶贫开发热潮。为了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该县负责人表示,休宁县在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将继续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休宁这一片青山绿水守护好、建设好、发展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