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2日星期日

自认为挺神奇的工具-独轮车


独轮车,以一个车轮为标志。总觉得独轮的车看上去晃晃悠悠的,但是中国古代人用它载重、载人,长途跋涉而平稳轻巧,不惊感叹它的创制者和第一个驾驶者必定是有胆有识的机械工程师。至于独轮车的车辕,其长短、平斜,支杆高低、直斜及轮罩之方椭、几乎随地而异、随人而异。
独轮车的第一个创制人究竟是谁?人们立刻会想到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三国志》确实记下「木牛流马,皆出其意」的文字,据考,木牛流马也就是独轮车。宋代高承撰《事物纪原》也将造独轮车之功归于诸葛亮 。然而,据历史记载,蜀国著名的钢铁冶炼技师蒲元曾上书诸葛亮,禀告造成木牛之事。故在诸葛亮之前,可能还有一些能工巧匠,已可造成独轮车。根据汉画像砖和一些文字记载,独轮车的发明时间可上推到西汉晚年,或称为「鹿车」、「辘轳车」。
三国以后,独轮车被广泛使用。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舟车》中描绘并记述了南北方独轮车之驾法:北方独轮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南方独轮车,仅视一人之力而推之。
中国的独轮车,除由人推畜拉之外,更有在车架上,安装风帆以利用风力推车前进的发明。这种车称为「加帆车」,大约创制于5世纪。
独轮车在明末清初传到欧洲后,引起了巨大反响。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在其长诗《失乐园》中,写下「中国人利用风帆驾驶藤制的轻车」的诗句。
在狭窄的路上运行,其运输量比人力负荷、畜力驮载大过数倍。这种车可以在乡村田野间劳作,又方便在崎岖小路和山峦丘陵中行走。陈毅元帅曾经说,淮海战役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既是指的这种手推独轮车。
独轮车的用处还真多,尤其是最后都用到了战场上去,不得不为制造这个工具的人感到敬佩!

洗衣机的简史

via:http://washer.ea3w.com/11/113332.html
1858年,一个叫汉密尔顿·史密斯的美国人在匹茨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洗衣机。(左图)该洗衣机的主件是一只圆桶,桶内装有一根带有桨状叶子的直轴。轴是通过摇动和它相连的曲柄转动的。同年史密斯取得了这台洗衣机的专利权。但这台洗衣机使用费力,且损伤衣服,因而没被广泛使用,但这却标志了用机器洗衣的开端。次年在德国出现了一种用捣衣杵作为搅拌器的洗衣机,当捣衣杵上下运动时,装有弹簧的木钉便连续作用于衣服。19世纪末期的洗衣机已发展到一只用手柄转动的八角形洗衣缸,洗衣时缸内放入热肥皂水,衣服洗净后,由轧液装置把衣服干。
Via: WASHING MACHINES,Saving Women's Lives! By Lee Maxwell

Thor(ca. 1908),Hurley Machine Company of Chicago
Among the early electric powered machines to be mass produced was the Thor washer .Features of this machine,include a wooden drum into which the clothes are put to be tumble washed. The drum turns 8 revolutions in one direction, then reverses.A control on the lower left side of the machine engages the clutch to start the rotation.A lever, on the top right side, provides forward and reverse control for the chain driven wringer.
At the time when this machine was manufactured, safety releases for wringers were not yet perfected. And, since most electric machines did not have on-off switches, if a finger or some other part of the anatomy were caught in the wringer one would have to grab the electric cord and yank it out of the outlet. Some cords had a terminal which could be screwed into a light socket, and even with vigorous yanking you could not have easily stopped the wringer from swallowing your entire arm.
Electric Motor Washer (ca. 1907),1900Corporation

The "electric motor washer", Fig. 6, was in the early line of powered models manufactured by the Nineteen Hundred Corporation, This 1900 company finally evolved into the present Whirlpool Corporation. This machine features a fixed agitator and an oscillating wooden tub. A single lever on the wringer post serves as the sole control for this machine. In one position the tub oscillates while in the other, the wringer turns. This is a rare example whereby the wringer, on a powered machine, is allowed to rotate only in a single direction. Imprinted on the side of the wringer is the phrase "SAVES WOMEN'S LIVES". What a wonderfully gallant thought!

The Troy machine(ca.1888),Troy Laundry Machinery Company
The Troy machine was manufactured in Troy, New York. The wooden tub of this machine rotates and the clothes are tumbled as they wash. The single control positions the belt, connected to the driving source of power, either to be on the drive (inner) pulley or on the idler (outer) pulley. With about 250 pounds of gears and pulleys as large as those for a tractor.

人力洗衣机

单车洗衣机 边骑边洗衣
  骑单车能锻炼身体,但您听说过边骑单车还能边洗衣服吗?年轻小伙子何璇的专利产品“健身洗衣机”,刚往集市里一摆,就震住了观众。


这个新奇的洗衣机就像一辆没有轮子的单车,脚踏的转轴串着一个带盖塑料桶——这便是洗衣机的“滚桶”了。使用者把脏衣服塞进去,加入洗衣粉和水,扭好盖子,接下来就靠蹬脚踏输送动力,翻搅清洗桶中的衣物。实验表明,使用者只需骑上15分钟,就能把数件衣服洗干净。不过,这个新版本的洗衣机没有甩干功能,洗好的衣服还得靠人捞出来拧干。
  “这样能洗干净衣服吗?”面对疑问,发明者底气颇足,说是去年就卖掉了近百台,因为创意新颖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呢。小何表示,他发明的健身洗衣机最适合学生一族使用,体积小巧不占地方,可拆装,方便搬运,两百多元的定价也容易接受。



“无需电源,节能省水,健身环保,体积小巧!”刚刚毕业于中国管理软件学院的24岁的大学生何璇自豪地向记者表示,他发明了这样一种“神奇”的洗衣机——洗衣全靠脚力,十分适合学生在宿舍内使用.

以上资料公同学们参考使用!

太阳能设计

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阳能不再是传统地在房屋顶部安装一个太阳能板收集能量如此简单,目前,科学家发明了许多独特的方法能够将太阳能资源与建筑学、交通工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还开始应用于一些时尚设计。此外,一些发明家还设计出一些方案,能够将太阳能资源与其他代用能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当太阳能首次被引用时,它只是一种辅助性能源,然而现今的人们生活中,汽车、船只、飞机,甚至整个建筑物都能通过太阳能运行。从世界上第一款能量自治交通车辆至太阳能热气球、被称为“生态诺亚方舟”的弧线结构的太阳能装置、漂浮在水面上的睡莲太阳能板、甚至可采集太阳能的女性乳罩等,许多新颖独特的太阳能发明设计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人类智慧与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完全结晶。



以下是全球最吸引人的十四项太阳能发明设计:  



太阳能乳罩   
这是一项性感的太阳能设计发明,与乳罩连成一体的胃部太阳能板可以产生足够的能量驱动一部小型移动装置,比如:MP3播放器或便携式手机。这项发明非常吸收人,但可行性值得进一步考证。毕竟这项发明过于性感,使用者必须穿着性感乳罩暴露在室外环境中。










欧洲首个太阳能发电站
  这是欧洲首个商用太阳能发电站,从外观上很像一个外星人基地,中心高耸着一个塔状结构,周围是环绕的发亮太阳能板。这些太阳能板用于反射太阳光线至中心位置的塔状结构,在这里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使遍及该结构的水管温度上升。这些太阳能板的排列规模十分壮观,可随着全年的季节性变化转动至不同的方向。






太阳能和风能水运装置
这是一种外表光滑、造型简洁独特的综合型水运装置,它结合了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于一体,装载在这个水上运输装置上的铜镍合金太阳能板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采集太阳光线,还可以采集风能资源。这是一种二合一能源解决方案的水上运输装置。





多功能太阳能汽车
  这款外型奇特的小汽车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低耗、零排放,它可以由太阳能、风能和电能提供动力。在驾驶时,这个太阳能汽车可同时收集太阳能和风能,在汽车顶部是一个太阳能采集板。甚至在该汽车停止行驶时,它也能够采集能量,这款多功能太阳能汽车可以在不同天气状况下采集能量。比如:天气晴朗时可通过太阳能进行能量采集、阴天多风天气下可通过风力装置采集能量。






欧洲首个太阳能发电站
  这是欧洲首个商用太阳能发电站,从外观上很像一个外星人基地,中心高耸着一个塔状结构,周围是环绕的发亮太阳能板。这些太阳能板用于反射太阳光线至中心位置的塔状结构,在这里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使遍及该结构的水管温度上升。这些太阳能板的排列规模十分壮观,可随着全年的季节性变化转动至不同的方向。







漂浮太阳能装置
  这是一款最容易实现的太阳能装置,同时也是最有效采集太阳能,这种非常简单的太阳能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太阳能收集问题。它对环境的要求是最低限度的,能够使用最少的材料采集太阳能资源,同时,它很大程度上释放了空间环境,采取漂浮式结构能够放置在任何地方,比如:市区、农村、住宅或紧急工作站等。这种漂浮式太阳能装置不占用任何真实空间,也不需要额外的空间和时间用于运输。

2009年3月19日星期四

古老农具承载番禺历史

自古番禺是个渔米之乡,以农耕为主,由于时代进步,古代很多耕作方式、耕作农具逐渐已为机械化所替代。8月5日,在宝墨园湖边荔岛上,游客又可以见到过去番禺农村常用古老农具,有犁、耙、禾桶、风柜、水车等。这些古老农具,对年轻一代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认识了。如今重拾这些古老农具,别有一番风味。
  提水工具演绎古农具的变化
  作为提水工具的简车,又名水翻车。明代郭棐《粤大记》记载:“番禺多高田,虞旱则为水车,转轮激水,以上高原地”。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对从化筒车有如下记述:“从化之北有流溪,自上五指山至黄龙砍,惊滩草迳,凡百余里。两岸巨石相拒,水湍怒流。居民多以树木障水为水翻车。……轮大三四丈,四周悉置竹筒,筒以汲水,水激轮转,自注槽中,高田可以尽溉。”
  而木制龙骨水车是过去农民普遍使用的提水工具,其形式各式各样,有脚踏、手摇和畜力的,当中以脚踏的为最多,番禺建国前有水车不下万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使用龙骨水车提水灌溉已逐渐减少。许多龙骨水车因长年搁置不用,日渐老化变坏。更少添置新的龙骨水车,只有在旱情严重时才检修使用,故龙骨水车数量已日趋减少。
  古老农具见证时代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老农具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这一过去则让人们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据史料记载:建国前,农民已逐步使用铁木相结合的农具翻地耕种,1956年手工业社制成“番禺改良犁”,1963年开始引进脚踏打禾机,以“兴宁式”的最受欢迎,很快在全县推广使用。随着电网的普遍建立,部分改装为电动式,1986年全县有各种形式的打禾机5万多台。
  推广插秧机曾出现两个高潮。1960年3月集中全县铁木工3000多人,苦战10天,完成5979台插秧机,实现每百亩一台插秧机,但因技术不过关而告失败。1970至1979年,又大力推广人力和机动插秧机,也因质量差,技术不过关未能推广使用。
  70年代初期,为解决沙田区入泥机具,推广使用8英寸绞吸式挖泥船,和县农机研究所研制的4英寸液压绞吸式挖泥船,其后又从上海引进3英寸泥浆泵。这些入泥机具效率高,减轻劳动强度,80年代仍有使用。1974年开始大量使用12马力手扶拖拉机耕地和耙田。
  梁镇洪倾心打造古老农具
  南村镇员岗村被誉为民间木雕“龙头大师”、“广州市优秀农村民间文艺家”的梁镇洪,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古老农具印象,近年来,他大力搜集制作出龙舟头、龙骨水车等。他在长年制作龙舟头的同时,还自制各种古老农具和古家具精品等。他在制作时没有草稿图纸,在心底里打好腹稿,就直接用木雕制而成,这些古色古香的木雕精品,让人拍案叫绝,令人惊叹不已。
  梁镇洪将精美的古老农具,与龙船模型精品一样,无偿地捐献给国家,珍藏在区、市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和欣赏,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让更多的青少年从中得到启示。

神奇的中国传统农具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过灿烂和辉煌,在研制传统生产工具方面,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比如:翻土开地的旱地犁、粉碎土块的耙、松土保墒的耱、压土平地的碌碡、播种的耧车、杠杆提水的桔槔、滑轮提水的辘轳、自动提水的筒车,等等等等。有很多传统农具现在依然在农村使用。
下面这几种农具,最早的镰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现在依然对我们农业做着贡献。

古老的收割农具——镰
镰是镰刀的简称,是十分古老的收割(切割)农具。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镰形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出土有石镰和蚌镰,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镰刀,其形制已与战国西汉的铁镰相差不多。大致从战国开始,铁镰取代了铜镰。自汉代以后,其形制基本定形,一直沿用到今天。收获禾穗的手镰又称“铚”。而可装柄的镰,古代称“艾”或“刈”。形制一般为弯月形,刃部无齿或有齿,宽端装柄。西周出土有手镰,体短而宽,呈蚌壳形,上部为弧形,下部有细锯齿,平刃,上端有孔,可系绳,以便套在指上,固定于手掌中。
镰刀属刀类,主要功用是切割不太粗壮的植物茎秆。不装柄的镰刀基本形状均为长条单刃形,但具体形状却五花八门,如有的近似半月形,有的近似三角形、长方形、梯形……。长短、大小、宽窄也在很大尺寸范围内变化,长的有一尺余,短的只有两三寸。柄也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圆有方,有曲有直。
由于不同的作业需要,出现了几种特殊用途的镰刀。如汉代发明了一种专门用来收割禾草和撒播的(pō)镰。镰是种两边有刃的大镰刀,双手执握用以砍削禾秸。至宋元时期,又发明了一种收割农具叫推镰。虽然也叫镰,但已与普通镰刀大不相同,是把长条形铁刀装在带有两个轮子的架上,后有长柄,使用时,用力向前推去,可铲割作物。

石镰(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
蚌镰(辽宁旅大郭家村出土)

雷人却实用插秧工具——秧马
秧马,又称秧船或秧凳,是水稻拔秧移栽时乘坐的器具。
秧马大约出现于北宋中期,最初是由家用四足凳演化而来,
基本结构是在四足凳下加一块稍大的两端翘起的滑板,因为有四条腿,使用的姿势好似在骑马,又是在秧田中使用,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为“秧马”。秧马的使用方法:操作者坐在秧马上,略前倾,两脚在泥中稍微用力一蹬,秧马就可前后滑行。
据史料记载,苏轼于元丰年间谪居黄州,在武昌的畦田里“见农夫皆骑秧马”,这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他仔细观察发现,秧马“以榆枣为腹”(易滑行),“以揪梧为背”(体轻),首尾翘起,中间凹进,形似小船,农民骑在秧马上拔秧,“雀跃于泥中”,“日行千畦”。拔秧时轻快自如,没有猫腰弓背的劳苦。秧马的另一作用是“系束其首以缚秧”,就是把束草放在前头用来捆扎秧苗,极为便利。苏轼对秧马大加赞赏,每到一地即宣传推广。苏轼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南下途经庐陵(今江西泰和),遇见《禾谱》撰者曾安止。苏轼遂作《秧马歌》相赠。该诗对秧马的形制及作用作了详细描述。后人还将《秧马歌》刻成石碑(现藏于泰和县博物馆),使其流传久远。自秧马出现后,历代文献多有记述。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钦定《授时通考》等著名农书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介绍。至今,秧马在南方农村仍在使用。




秧马


两人合力提水工具——戽斗
戽斗,一种小型的人力提水灌田农具,形状像斗,两边有绳,由两人拉绳牵斗取水。
在水位落差不大的地方,既可用于排水,也可用于灌田。戽(hù)斗的发明也许很早,但无确切资料记载。元代的《王祯农书》中对戽斗的作用、使用方法和制作材料都作了详细记载。戽斗适宜在水岸不高的田边和不必用水车提水的稻田使用。
使用方法是:戽斗上系两根绳子,两人共同操作,将水戽上来灌溉庄稼。戽斗通常用柳条、藤条编织而成。这种农具的制作并不难,难的是田间操作。由于是两人协同作业,双手执绳,必须做到抽拉提放,配合默契,协调一致,才能把水戽上来。
戽斗一直使用到当代。作为一种人力提水的农具,用于小范围排灌或临时的灌田作业,还是比较灵活方便的。

耕作方式

一般农民犁田所用的工具
牛犁耙



农民必须指挥着水牛进行犁田,由水牛背着牛犁耙



相对现在机械化的耕田工具,用牛来犁田这一古老的方式
似乎已经过于落后,如果无法改进,提高产量,我认为还是会一直在农村蔓延



2009年3月18日星期三

巴西甘蔗乙醇汽油为何受欢迎

遍布巴西全国的加油站全天供应乙醇汽油,每升1.69雷亚尔(约合0.85美元),仅是普通汽油的63%。

在巴西圣保罗等大城市,往日令人窒息的汽车“黑烟”消失了,市内空气指数全是优,这是推行车用环保燃料带来的新变化。近年来,乙醇车用燃料在巴西得到广泛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

贫油国开发替代能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世界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能源依赖进口的巴西经济。无奈之下,当时的巴西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根据本国甘蔗制糖业发达,甘蔗原料充足的国情,开发酒精燃料,全部或部分替代汽油。

巴西推行车用乙醇燃料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巴西政府通过国家法律,强制推广使用乙醇汽油。1975年实施酒精燃料计划,规定在全国所有地区销售的汽油中必须添加2%—5%的酒精,此后,又陆续提高添加比例,1966年10%,1981年20%,1993年22%,2002年将上限提高到25%。为了让车用燃料得到推广,方便车主,巴西政府投巨资,在全国所有的加油站设立酒精燃料供应,使用者随时可以加油。与此同时,巴西汽车制造商也大力发展乙醇汽车,成功解决了经济、实用问题,购车价格、车辆使用寿命和维修保养等费用与汽油汽车持平。

如今,巴西乙醇生产和利用技术世界首屈一指,每吨甘蔗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2桶石油。巴西乙醇生产成本为每升0.19美元,大大低于美国以玉米为原料的每升0.33美元和欧盟以小麦为原料的每升0.55美元。乙醇汽油的价格仅是石油汽油的约60%,受到大多数巴西开车族的青睐。巴西目前每年生产乙醇175亿升,每年使用乙醇燃料大约110亿升,占全部车用汽油的40%。使用混合汽油的汽车1550万辆,完全用酒精作燃料的酒精汽车220万辆,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20%左右。

无“人车争粮”之虞

乙醇的原料是甘蔗,会否影响巴西的农业甚至粮食生产,巴西总统卢拉的回答是“否”。在推出巴西“农业能源计划”时,卢拉说,发展乙醇汽油既不会破坏环境,也不会危及农业。他的根据是甘蔗在亚马孙热带雨林根本无法生长,因此,巴西不会毁林垦荒去做“得不偿失”的事。

巴西无“人车争粮”之虞也是由地多人少巴西特有的国情决定的。巴西疆土辽阔,总面积851万平方公里,人口1.8亿,耕地面积近1亿公顷,牧场2亿公顷,此外,还有近1亿公顷未开垦土地。2006年甘蔗种植面积约840万公顷,仅是目前耕地面积的1/20。

巴西有世界粮仓之称,农业除满足国内消费外,以出口为主,大豆、糖、柑桔和牛肉等7种农牧业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列世界第一。对巴西而言,发展乙醇汽油后,多种经济效益好的甘蔗而少种其他农作物,只是出口农业结构的调整。对此,巴西的农业专家佩雷表示,发展乙醇汽油是巴西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巴西的其他农牧业将继续发展,不会减产,也不会减少出口量,不会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任何影响。

发展农业先看效益,甘蔗不如大豆等农作物对土地肥沃程度要求高,因此肥力较低的地种植甘蔗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经过多年研究,甘蔗的生长期已从3年增加到5年。甘蔗原来仅用于榨糖,现把生产糖与酒精结合起来,新近又开发了从甘蔗榨糖后的渣中提取酒精,进一步提高了甘蔗的利用率和酒精产出率。

实施能源农业战略

巴西开发乙醇汽油不仅达到了能源自给,2006年由于乙醇出口还赚取了30亿美元,乙醇将给巴西带来巨大商机和滚滚财源。巴西政府已把进一步开发和发展乙醇汽油列为带动和发展国民经济、保护环境、解决贫困问题、消除贫富悬殊差距的国家发展战略。

今后,巴西将进一步扩大燃料酒精的生产规模,加强各项配套设施建设。目前,正在新建41个甘蔗酒精厂,建成后可增加7000万吨的甘蔗加工能力。原有的一些甘蔗酒精厂也在改建和扩建。预计到2010年,巴西甘蔗加工能力将达到5亿吨。巴西还与美国、印度等国家合作,在中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国家建立乙醇生产基地,形成以巴西为中心的世界乙醇市场。巴西燃料酒精出口将从现每年20多亿升提高到2015年的85亿升。

新奇设计帮非洲农民脱贫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批发明家,正在利用新奇的技术,解决世界多数人口烦恼的问题;同时也为自己打开了事业的坦途。他们的口号是“为90%的人设计”,令人由衷地钦佩。让我们到非洲农村去看一看。   
双层陶钵冷却器   
在尼日利亚的乡下,许多农民除了缺水、缺电、缺乏运输手段外,无法保存他们的农作物是个棘手的难题。气候炎热,在这里土豆可能2—3天就腐烂了,别说上市场卖不出去,连自己吃都不行了。   
穆罕默德·巴贝发明了这个高40厘米、直径56厘米的“土冰箱”,它由大小2个陶钵套叠而成,当中的空间填上砂子,灌上水。当水慢慢蒸发的时候,将小钵内的热量带走,使小钵中存放的蔬菜和水果多储存一段时间。   
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发明,使蔬菜和水果可能存放多达21天。较新鲜的产品能在市场顺利卖出,农民能得到较多的收入。这个实用的发明在喀麦隆、乍得、尼日尔、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布基纳法索等得到应用。   
拉水回家的Q鼓   
非洲农村的居民,住处离水源很远;即使能找到干净水,运送回家也是个难题。缺少干净饮用水,人们无法防止霍乱和其他水媒传播疾病。   
这个奇特的发明叫Q鼓,是高42厘米、直径60厘米的塑料圆筒,中心有贯穿的大孔可以穿根粗绳。它可以装多达75公升的水,人拉着绳子,让它滚动回家,不需要其他交通工具。下坡地段,Q鼓能沿路自行滚下;在平坦路段,由于容器滚动前进时重心并没有提高,能量的消耗大大减少,妇女或孩子不需要过度用力,就能让它顺利前行。   
Q鼓采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材料,滚塑或吹塑成型,对装载的饮用水高度安全。材料坚固耐用,装满水后从3米高度坠下安全无损。设计上没有任何手柄和配件之类的易破损部件,增加了耐用性。拉绳可用皮带或植物针织品充当;并可在现场方便地调换,避免送维修点的麻烦。由于尺寸一致,有稳定的支撑面,多个Q鼓能堆积收纳,紧凑又安全。   
Q鼓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纵向的轴线,油炸圈的形状。有关专利权在全世界被广泛承认,对该设计的奇特和创新是绝好的肯定。   
Q鼓在南非和安哥拉的偏远农村广泛使用。它提升了村民对干净水的使用,也减轻了妇女和孩子的运水负担。孩子们更乐意去装运水回家,因为“像玩儿一样”。   
超级赚钱泵   
KickStart国际公司推出一种Super MoneyMaker Pump,字面上讲就是“超级赚钱泵”。看看它如何让人赚钱吧。   
肯尼亚人费利克斯30岁出头,没有土地。有3个孩子的他先在内罗毕一家餐馆打工,每月赚40美元难以养家。去年他看到超级赚钱泵的示范,问清了33美元的价格,就有了打算。夫妻俩在家租一小块地种菜豆,用水桶到低处打水浇灌。收获第一茬菜豆赚到了买一台超级泵的钱。买回泵后,浇灌不再犯难,他们扩租到2英亩(约12亩),种上各色蔬菜,一年四季都有农作物上市;而超级泵还能以每天0.65美元租给邻居用。费利克斯生活质量大变。      
超级赚钱泵的操作不用燃料或电力,以人力踩踏就行。它能从7米的深度取水,引来浇灌。它比原型多一个压力喷头,可以将水喷洒到14米的高度(它因此在肯尼亚的山丘地里大显身手)。泵在8小时中能灌溉2英亩的农田。超级泵重不到12公斤。放上自行车就可载走。它不是固定装在地里的,晚上可以放进室内,这对防盗大有作用。   
泵以中碳钢、塑料和橡胶制成,不用任何容易生锈的紧固件(包括螺丝螺帽),活瓣设计得可以持续使用3年或更长。泵只有一个活塞,结构简单到普通的农民都能装配、拆卸,不需要专用工具就能修理。   
全世界已有5.8万台售出,约3.5万家庭小农场在旱季用它灌溉水果和蔬菜,产量大增;并因此可以常年种植价值更高的农作物。这些家庭的净农场收入每年增加110到1100美元不等,脱贫有望。

本周心得---小昆山

周一,我们小组几个成员一起乘车到了小昆山的一个农村。
那天天气不错,不少人都在外面活动。
下了车,望眼下去是一片一片的菜地。
村子的入口有大狗看守,我们正发愁如何进入村庄。
恰巧近处有个大婶蹲在菜地里采菜。她的旁边放着一个快装满菜的篮子。
似乎她知道了我们的难处,就很热情的主动带我们走了进去。

原本想和她聊几句关于我们小组做的主题---农忙时若家里有需要照顾的小孩将如何处理。可是很遗憾的是我听不懂他讲的地方话。
还好她还能听懂我们讲什么。我们问她了解了一些他们现在主要所使用的农具,如锄头,镰刀,扁担,耙等。了解了一下大概的用途和使用途径。另外我们参观了下他们的厨房,摆设很凌乱,很多篮子一类的东西都调在天花板上。

由于老人家还要去别的地方收菜,所以,我们也尽快拍了些照片向另外一家出发。

第二家就老爷爷一个人,这个老爷爷几乎听不懂我们讲什么,我们无法沟通。我过去的时候,老爷爷就一个人坐在黑暗的小屋的木椅上。屋很小,也很简陋,东西摆设也是一种乱乱的感觉。仍然看见,他们的篮子都吊在天花板上。虽然我们没办法与这个老爷爷沟通,但是我们能感觉到,老人家对我们的到来觉得很欣喜。
老人家外面很空旷,倒置了好几个空空的大缸。

我们离开了这家,又紧接着往村深处走。

在拐角处的一家,有个妇女在烧炉子热水。这个炉子很有特色,它呈一个空心的筒状,中间的“芯”是放柴火用的,而其周围是存水用的。很独特。妇女说,这种炉子市场上有卖的,大概30元一个。

我们继续顺着路走。走了很多家,发现他们的天花板上都吊着篮子,终于问到能交流的,原来挂在上面是因为这样通风好,菜放在上面不容易坏。
他们的墙壁上也很具有风格,都是不整齐的订了很多钉子用来挂各种各样的的物品。虽然散乱,但是节省了不少的空间。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屋檐。他们的屋檐很长,扁扁的,延伸到墙体外很远。
还有一个启发是周容说的记得,这里的老人都没有什么娱乐。一路上,我们就看到老人都是坐在屋里或者屋檐下,看到我们,眼里闪烁着喜悦。
暂时就想到这些。
喜欢那里的宁静,不知道是不是手机少辐射少了的原因,到了那里感觉浑身都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