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休宁县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以下的贫困户10714户,占全县总农业户数的15%;贫困人口3.14万人,占全县总农业人口的11.8%,被列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08年,休宁县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从3.14万人下降到1.2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1.5%降低为4.6%……
仅仅六年的时间,休宁县实行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大公共财政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投入,近2万人甩掉了“贫困帽”,告别了行路难、饮水难、通电难等“五难”,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六年前,安徽三个不通公路的乡镇就有两个(璜尖乡和白际乡)在休宁;2002年,仅璜尖和白际两个乡就有33个村不通公路……交通落后使山区发展陷入困境。号称黄山“西伯利亚”的白际乡由于地处偏远深山,全长3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其路基大部分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上,环境十分恶劣,在这里修一段公路至少需要4000万元,修路的代价太高,难度太大。为了山区农民早日脱贫致富,2003年梅雨时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维芳抱病冒雨带着省交通厅领导乘吉普车沿着崎岖的山道视察路况,车子艰难地爬行了两个多小时还是上不了山。省交通厅厅长深感山区百姓的困难和疾苦,当时就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拨款把白际公路修好! 2004年8月,通往休宁白际乡的公路全线贯通。“公路通了,干群的精神状态变了,脱贫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汤顺山乐滋滋地告诉记者。
自2003年以来,在省交通厅的对口帮扶下,休宁县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132.5公里,比2002年增加了62.7%;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随着汤屯、徽杭、合铜黄、黄塔(桃)高速等六条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休宁将建成皖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长岭枢纽;璜尖、白际最后两个不通公路的乡现已建成通车,结束了全省乡镇不通公路的历史,乡镇通油路率达100%;新建通村公路234公里,新增通公路行政村33个,行政村通公路率达100%;“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完成288.8公里,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率达75%……交通是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对此,饱受交通不便之苦、初尝交通改善之甜的休宁人民感受至深。
列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的休宁,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富民优先理念,不搞“锦上添花”,注重“雪中送炭”,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扶持力度,大力实施产业开发和科技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及素质。目前,休宁县正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以茶业、茶干、茶油为主导的“四茶一竹一叶一花”等特色产业已逐步壮大,全县农村经济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据悉,2007年,休宁县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83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较2003年增长了一倍。
最好的扶贫方式是什么?修路、给钱、给项目是重要的扶贫方式,但最重要的还应该是培养劳动者素质。“培养一个人才,就能从根本上脱贫一户人家。”正是基于这番思考,针对扶贫工作的新形势,休宁县把改变农民等、靠、要的旧观念、增强农民科技素质和提高农民致富本领作为工作重点,积极畅导平民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创办了“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专门招收贫困农家子弟免费学习木工技能。目前,从该校毕业的146名“匠士”全部走上了工作岗位,年薪达4万元,做到了“一个人带动一个家庭脱贫”。据悉,在扶贫助学方面,休宁县先后开展了春蕾计划、“311+1千人扶贫助学”等活动,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16万元,解决了1.2万名贫困生上学难问题。
“关注民生,是政府的天职。”休宁县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以贫困乡为基本单位,项目到乡,利益到户,集中解决生产发展、生活改善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一项一项地干,一村一村地办,一户一户地抓。正因如此,至2008年,支持休宁扶贫工作的省直对口单位由原来的6家逐步扩展到19个“志愿单位”,连续6年来为休宁共争取了近3亿多元的扶贫项目和资金。
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下,敢为人先的休宁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和弱势群体,在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和社会大家庭温暖的同时,更加充满了发展的信心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